20世纪40年代,纽约Lederle实验室的生化学家Subbarow从肝脏提取物中纯化出一种“叶酸衍生物”,并发现该物质可通过拮抗叶酸代谢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后,经过大量动物和临床的验证,Subbarow终于在年成功合成了当时效果最强的叶酸拮抗剂——氨蝶呤,其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发挥抗叶酸代谢的作用。同年,医院病理外科工作的Farber用氨蝶呤治疗16例儿童白血病,在其中10例患者有良好效果,由此拉开了氨蝶呤治疗恶性肿瘤的序幕。Farber也因此被称为“甲氨蝶呤之父”及“肿瘤化疗之父”。
年,医院的Gubner发现RA患者的结缔组织具有与肿瘤细胞类似的高增殖活性和高代谢的特点,因此,Gubner想到是否可用氨蝶呤治疗RA?年,Gubner用氨蝶呤治疗了6例RA,1例PsA,剂量为1~2mg/d,治疗6~21天,结果发现虽然部分患者在氨蝶呤治疗早期,疼痛缓解不明显,但连续服用7天后关节疼痛及肿胀减轻、晨僵好转,并且关节外表现也有缓解。但是由于氨蝶呤有着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贫血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并且当时许多专家并不认为抗肿瘤药可能有抗炎作用,因此Gubner虽然对氨蝶呤治疗RA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但也认为鉴于氨蝶呤的副作用则应限制其使用。
由于氨蝶呤的副作用,另一种叶酸拮抗剂——甲氨蝶呤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年Subbarow在合成氨蝶呤不久也合成了另一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甲氨蝶呤,但由于甲氨蝶呤叶酸拮抗效果相对氨蝶呤弱而未投入临床。直到年Hertz首次发现甲氨蝶呤能治疗绒毛膜癌。由此,甲氨蝶呤开始用于肿瘤治疗。年和年,Edmundson和Bennett分别发现甲氨蝶呤疗效弱于氨蝶呤,但不良反应远小于氨蝶呤,此后大量试验证实了甲氨蝶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因此,氨蝶呤逐渐被甲氨蝶呤取代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隔7年之后,于年,Hoffmeister采用“甲氨蝶呤15mg肌内注射每周1次”治疗RA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直到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后才在ArthritisRheumatism上以短篇的形式发表研究结果。至此,甲氨蝶呤作为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RA的大门正式开启。随后,Hoffmeister医生将以前的结果进行整理以及扩大受试者样本,终于在年在AmericanJournalofMedicine上发表了15年来在采用单次15mg甲氨蝶呤冲击治疗78例难治性RA患者的研究结果,即服用甲氨蝶呤1个月后患者的关节症状即可缓解,且肌内注射与口服的疗效基本相同。
之后,许多学者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短期的随机双盲试验验证甲氨蝶呤的疗效,而最有影响力的是Weinblatt的结果。他于年在NEJM上的发表了一项为期24周的治疗与观察研究的结果。他采用前6周7.5mg每周1次、后6周15mg每周1次予以治疗(给药方法为2.5mg每12小时),发现甲氨蝶呤组的RA患者明显缓解,且安慰剂组在12周后换为甲氨蝶呤仍能获得持续的缓解。随后,他继续延长观察期明确了甲氨蝶呤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终于,在年,FDA批准甲氨蝶呤用于治疗RA。Weinblatt至今仍活跃在风湿病领域,并和Williams、Willkens等分别进行了随机双盲试验比较了甲氨蝶呤与金诺芬、硫唑嘌呤等疗效,发现甲氨蝶呤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金诺芬及硫唑嘌呤。由此,确定了甲氨蝶呤为RA的一线治疗药物。
现在甲氨蝶呤治疗服用叶酸以减轻不良反应已成为共识。但是,甲氨蝶呤通过拮抗叶酸而发挥疗效,那么补充叶酸又是否会减轻甲氨蝶呤的疗效?叶酸的剂量又是如何被确定的呢?年,Tishler按照治疗肿瘤时补充叶酸的剂量(45mg每周1次)对7例RA患者治疗时发现,他们的胃肠道反应明显减轻,但是甲氨蝶呤的疗效也有所减弱。随后,Morgan医生分别在年和年在RA患者中进行了一项为期6个月和12个月的随机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每天补充1mg叶酸的RA患者胃肠道副反应明显减轻,耐受性明显提高,并且5mg每周1次及27.5mg每周1次进行比较,发现5mg每周1次的患者甲氨蝶呤的副反应最少,并且该剂量并不影响甲氨蝶呤的疗效。最终确定了甲氨蝶呤治疗时的叶酸补充量推荐为5mg每周1次。专家介绍:臧银善,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现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大内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宿迁市医学会风湿免疫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年12月获南京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学位。年3月至年3月于上海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学习;年9月至年9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学习,年开始从事风湿免疫科工作。擅长各种常见及疑难危重风湿性疾病的诊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血管炎、骨关节炎、痛风等。承担市科研项目3项,拥有市科研成果2项;年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项,曾获徐州市市专业拔尖人才荣誉称号,.9入选宿迁市“千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年获宿迁市“科技强卫工程”医学重点骨干人才称号;/连续两年获院优秀党员、年获院科研先进工作者、年度院突出贡献奖个人等称号。在中华级、国家级及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科室简介我院是宿迁市首个独立设置风湿免疫医院,自年10月成立,宿迁市重点专科,现开放床位40张,医护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成立以来,门诊量、住院量逐年增加,承担市级科研项目3项,举办市级继续教育项目6项,承担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宿迁卫校教学任务,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实习带教工作,同时定期举办健康科普、义诊等公益活动。现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单位,江苏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单位,江苏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委员单位,宿迁市医学会风湿免疫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同时,我科也是江苏省医学会风湿病医联体联盟成员,医院风湿病联盟成员,江苏省华侨基金会芬享免疫关爱公益基金会委员单位。我科能够解决风湿免疫科常见病、多发病、少见病及罕见病等诊治,对重症狼疮、重症皮肌炎、重症硬皮病、血管炎、难治性狼疮肾炎、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结缔组织病伴肺间质病变和/或肺动脉高压、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症等疾病形成了规范的诊治流程。科室特色:1、常见风湿病诊断及规范化治疗,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等;2、疑难少见危重风湿免疫病的诊治;3、独立开展风湿病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4、积极开展风湿免疫病的临床研究;5、利用领先新技术、新疗法治疗各种风湿病,如新型生物制剂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用等。未来我科将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和继续教育,改善服务质量,扩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我市风湿病学专科的诊疗水平,努力将我科将争创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为宿迁市风湿病诊治中心,更好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医院风湿免疫科
门诊类别:风湿免疫科门诊、骨质疏松门诊、痛风门诊
门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