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象更新,转眼就到了国际劳动妇女节。如今各行各业都不再是由男性主宰,女性朋友们同样撑起了半边天。在中国医学卫生研究领域,也有诸多女神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今天小编就对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所有院士中,9位杰出的女性院士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不包括资深院士)
让我们共同回顾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并且向她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陈赛娟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现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白血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发现了一批新的白血病发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与融合基因,揭示了白血病发病的新机制,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分子标志和靶标,并建立了急性髓性白血病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理,为制定分子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两个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AML-M2b为研究对象,成功地实现了APL新型协同靶向治疗,并进一步将这一思路拓展至其他类型白血病。在包括NatureGenetics、Science、LancetOncology、Blood和PNAS在内的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被引证数达余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在年5月18日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陈赛娟牵头完成的“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特等奖,她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为国际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典范。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砷能通过与P62结合并介导EGFR的自噬降解,从而绕过吉非替尼产生耐药性,为开发新型肺癌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doi:10./s---7
2、本文研究表明,Palladin能主要通过AKT1-GSK3β途径来调节主轴的方向和有丝分裂的进程。
doi:10./s---w
3、研究者发现,Caspase-3能作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自噬过程的重要调节子,其底物之间的平衡和选择性能够决定疾病的进展速度。
doi:10./blood--10-
4、作者通过对小鼠进行研究发现,C-KIT突变能够与全长AML1-ETO协同作用,从而诱导小鼠患上急性髓系白血病。
doi:10./pnas.
5、本文研究发现,异常DNA甲基转移酶活性或会促进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同时也为相关病例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doi:10./ng.
6、作者发现,三氧化二砷能通过直接结合PML来控制PML-RARα癌蛋白的命运。
DOI:10./science..
陈香美
著名肾脏病学专家,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通过开展长期的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研究,攻克了IgA肾病、老年肾损害的诊治技术难关,开创了我国血液净化质量改进和国产血液净化产品临床应用评价研究。在IgA肾病炎症与硬化细胞分子机理、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肾损害的早期诊断、评估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显著延缓了疾病进展。建立了中国透析登记系统(CNRDS),首次提出了我国血液净化的基本数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血液净化标准化诊治规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千余篇论文,主持或参加20余项国内外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或专家共识的制定,担任“”衰老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解放军“科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作者通过进行系统性回顾和荟萃性分析发现,局部枸橼酸抗凝疗法或能有效且安全地用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doi:10./s---9
2、在系膜增生性的肾小球肾炎模型中,细胞因子信号-1/STAT1的抑制子或能调节肾脏炎症发生。
doi:10./fimmu.2.82.eCollection2
3、作者发现,果蝇的肾细胞中存在肾小球过滤系统。
doi:10./nrneph..-c1
4、通过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和荟萃分析,作者发现,摄入L-肉碱补充剂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维持血液透析。
doi:10./ajcn..
韩雅玲
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兼心内科主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及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6年,经过不断潜心钻研和刻苦磨砺,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尤其在急诊介入技术救治危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高危复杂冠脉病变、左冠脉主干病变及慢性完全闭塞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娴熟技术。11年来共主持完成和指导各种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2万余台次,总成功率达到99%以上。主持撰写和修订了多部中国临床指南和共识,主要论著发表于JAMA、JACC等高水平医学杂志。以第一完成人于年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2项,军队或省部级一等奖5项。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在预测冠心病患者长期缺血事件方面,基于10个基线临床变量的风险评分优于GRACE风险评分,然而,OPT-CAD评分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管理的指导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oi:10./-.
2、文章中,作者评估了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与金属药物洗脱支架之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doi:10./j.jcin.2.09.
3、研究者发现,不同种族人群对抗血栓疗法的反应或许并不相同。
doi:10./jama...
4、在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相比单独使用肝素、肝素+替罗非班而言,使用比伐卢定在PCI术后三小时输注能明显减少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
doi:10./jama...
李兰娟
著名传染病学专家,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作为我国人工肝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来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还从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发表论文余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录杂志发表余篇,主编著作33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作者基于个体的建模研究分析了4-年间中国的慢性丙肝负担,如果要避免未来丙肝相关疾病负担的增加,中国需要启动新型DAA治疗(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疗法),并迅速增加接受治疗患者的数量。
doi:10./hep.
2、作者通过对收集自浙江省多家临床机构的痰标本进行研究,阐明了生物芯片系统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及耐多药结核病上的效果和性能。
doi:10./s---0.
3、作者发现,肝硬化患者机体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或会发生改变。
doi:10./nature.
4、文章中,作者报告了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特征,并将其与浙江省市场家禽的人类病毒基因组的特征进行了比较。
doi:10./S-(13)-4.
5、文章中,作者评估了4-年间中国45种应报传染病的具体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并调查当前防控策略的总体有效性。
doi:10./S-(17)-X
刘志红
著名肾脏病学家,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及其早期诊断;基于组学的肾脏疾病标志物,创新药物和诊疗设备的转化,大规模多中心RCT的循证医学,移植免疫及免疫抑制剂的机制,组合式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建立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课题。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课题、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精准医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重大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作者发现,上调长链非编码RNALOC能够诱导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发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doi:10./s---2.
2、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常发生于肾脏移植后,作者发现,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有助于降低一部分患者的蛋白尿和血清肌酸酐的水平,后期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确定肾脏移植过程中PGNMID的最佳治疗策略。
doi:10./s---3.
3、作者发现,HLA-DRB1*15:01和HLA-DRB3*02:0等位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独立且与PLA2R相关的膜性肾病直接相关。
doi:10./ASN.060644
4、作者发现,与静脉注射环磷酰胺作为狼疮性肾炎的诱导性疗法相比,多靶点疗法或许具有更好的疗效。
doi:10./M14-.
乔杰
著名生殖医学专家,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同年进入北医三院,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年获得博士学位;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作为科技部“生殖与发育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生殖细胞发育”首席专家,乔杰一直从事妇产科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从遗传学、表观遗传学角度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揭示疑难不孕症发病机制,优化辅助生殖技术方法,提高疑难不孕患者治疗成功率。研究成果连续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Cell、Nature和PNAS等期刊发表SCI文章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作者在文章中揭示了亲吻素(kisspeptin)及亲吻素受体系统在胚胎植入和胎盘中扮演的潜在作用。
doi:10./humupd/dmy
2、研究者发现,在小鼠减数分裂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染色体排列和不对称分裂需要PHF1(PHD指蛋白1)。
doi:10./.2.
3、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揭示了人类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命运的顺序转变
doi:10./j.stem.2.08.
4、作者成功实现对人类早期胚胎的单细胞多组测序。
doi:10./s---4.
5、作者在文章中对如何保存生育能力以及该领域未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深度分析。
doi:10./S-(14)-9.
6、作者利用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对人类前额皮质的发育蓝图进行分析调查。
doi:10./nature
7、作者在文章中深入分析了人类早期胚胎甲基化组(methylome)的关键特征,同时还阐明了与其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和转座因子的抑制作用。
doi:10./nature
8、通过新一代测序和连锁分析技术研究来避免单基因疾病和染色体异常后的活产。
doi:10./pnas.1523297
沈倍奋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多年来从事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方面的工作,特别在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和应用上有很深的造诣。八十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等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基因工程抗体、免疫调节和干预等领域研究;组建了国家“”抗体工程研发基地,建立了“抗体人源化”、“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结构信息设计抗体类分子”等创新抗体研发技术,多个创新抗体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极大推动了我国抗体产业的快速发展。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通过调节Tim-3通路(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液素3),作者发现,操控巨噬细胞的功能或许能作为治疗诸如李斯特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doi:10./srep.
2、eLtaS(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分泌蛋白)单克隆抗体—MAE4或能阻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
doi:10./srep.
3、作者阐明了C5a在高致病性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doi:10./emi..28
王红阳
著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肿瘤学家。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上海交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其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计划和现代化医学技术领域专家。长期从事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肝癌新分子标志物鉴定及应用等有重要建树。在国际有影响的主流期刊发表论文余篇;近五年申报发明专利28项,已获授权12项(国际专利2项),主持研发的Glypican-3肝癌检测诊断试剂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我国第一个以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研发获批的试剂盒)。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作者发现,饮食诱导的肝性脂肪变性或能通过CPT1α(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来激活Ras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
doi:10./j.canlet.2.10..
2、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在肝细胞癌早期阶段,患者机体中的总体DNA5-羟甲基胞嘧啶和5-胞嘧啶甲酰水平会发生下降。
doi:10./hep.
3、作者通过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细胞串扰是由肿瘤来源的外泌体所介导的,这些外泌体能够控制肝癌的肺部转移,这就为后期开发预防和治疗癌症转移的新型疗法提供了潜在靶点。
doi:10./s---0
4、作者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鉴别出了能够早期检测肝细胞癌的血清代谢生物标志物。
doi:10./hep.
夏照帆
著名烧伤外科学专家。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烧伤疾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和基础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首次证明烧伤休克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假说;率先发现皮肤成纤维细胞释放IL-6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最早提出烧伤休克延迟复苏造成重要脏器损伤的三条病理途径;构建真皮替代模式突破传统植皮手术瓶颈,减少了供皮区损害,提高了瘢痕性关节功能不全恢复率;建立肺损伤系统控制技术,烧伤复合肺损伤的救治成功率领先国际。先后主持国际合作重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部分主要研究成果:
1、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羊膜上皮细胞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促进心血管生成,来加速糖尿病伤口愈合。
doi:10./2/
2、作者发现,人羊膜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能减轻大鼠因吸入白烟所诱发的肺部损伤。
doi:10./s---7.
3、作者通过进行荟萃分析和系统性回顾,阐明了烧伤患者急性肾脏损伤的风险因素,该研究有望帮助临床医生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性策略,并提供适当且及时的初始疗法。
doi:10./BCR..
4、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血清中较高水平的sCD74或能反映肺部损伤的严重性,同时研究者也能用该指标来确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预后状况。
doi:10./srep67.
(注:部分人物简介摘自中国工程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北京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