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测项目
理学检测:
颜色、气味、比重、尿量、清晰度
化学检测:
尿胆原、葡萄糖、酮体、胆红素、蛋白质、亚硝酸盐、酸碱度、潜血、比重、白细胞、抗坏血酸、肌酐、尿钙、微量白蛋白等
尿沉渣检测:
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
试纸组成及检测原理
采用光谱分析原理,以传统尿检仪本质大体类似,都是根据测试块的颜色的改变,计算出对应的检测成分的浓度。
检测项的用途
蛋白质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正常健康人尿液含有微量蛋白质(20~80mg/24h),用一般的试验方法不能检出。如尿蛋白超过mg/24h,则称为临床蛋白尿。
尿蛋白定性/半定量化验单:(-)无蛋白质(±)极少量(+)少量(++)中等量(+++)多量(++++)极多量。
尿蛋白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又分为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
指因一时的高热、严寒、剧烈运动及妊娠等引起,特点是一过性,且尿蛋白一般<0.5g/24h,很少超过1g/24h。
体位性蛋白尿:
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其特点为夜间无蛋白尿,起床活动若干时间后出现蛋白尿,再平卧后蛋白尿消失。
病理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常见的疾病有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肾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不全、肾肿瘤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的疾病有活动性肾盂肾炎、范科氏综合征、肾移植、镉等重金属中毒等。
混合性蛋白尿:由于炎症或中毒时累及肾小球及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
组织性蛋白尿:某些疾病引起肾小管分泌蛋白过多或肾组织破坏分解引起。
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等。
1.如某儿童患者就诊时呈乏力、食欲下降,眼睑、颜面水肿、脚踝呈陷性水肿,无糖尿病,无乙肝,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尿检蛋白质强阳性,这时应考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2.某一青年男性,不时有乏力、腰痛、疲倦现象,而每当劳累后会出现眼睑、下肢轻度水肿,尿检时蛋白质持续+~++,潜血阴性或+,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无其他基础疾病,这时可考虑原发性慢性肾炎。
3.某一中老年男性,有长期高血压史(病程超过5年),如出现夜尿增多,尿检时出现蛋白质异常,则首先考虑高血压肾损害的可能。
4.某男童,因尿少、眼睑浮肿就诊,主诉半个月前曾有发热、咽痛,这时尿检发现尿蛋白++,潜血+++,可首先考虑急性肾炎的可能。
潜血(隐血)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尿中有过多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时,均会出现尿潜血异常。
常见的疾病: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肌肉或其他血管组织严重损伤、肾皮质坏死、DIC、蛇毒、蜘蛛毒、蜂毒、疟疾、黄热病、斑疹伤寒、血栓性血小板紫癜、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阵发性寒冷性Hb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Hb尿、服用阿司匹林、磺胺、伯氨喹、硝基呋喃、急慢性肾盂肾炎、泌尿道外伤、急性膀胱炎、肾结石等。
如老年人,尿检时持续间断性潜血异常,而无尿痛等排尿异常现象,这里应考虑到膀胱癌的可能。
如中老年男性,不时有腰痛,尿检时出现潜血异常,可考虑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血凝块等)。
腰部出现包块,尿检时潜血异常,要考虑肾肿瘤、肾结核的可能。
白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泌尿系统有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为甚,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等。
女性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伴有大量扁平的上皮细胞。
如某青年女性,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尿频、尿急,类似尿失禁,每小时上几次卫生间,但每次尿量不多,甚至只有几滴,排尿终末有下腹部疼痛,膀胱区有轻度压痛,尿检时白细胞异常,可考虑急性膀胱炎的可能。
如某青年女性,有持续而间断性的轻度尿频、尿急、尿痛,尿检时反复出现白细胞异常,可考虑慢性膀胱炎的可能。
亚硝酸盐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特异性高。
亚硝酸盐异常,大多数有尿路感染存在。
在诊断新生儿和婴儿尿路感染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如婴儿哭闹、拒哺、烦躁不安,尿布需要不断更换等,这里需考虑尿路感染的可能,这时留取尿液做检测,如“亚硝酸盐阳性+白细胞阳性+蛋白质阳性”,即可诊断存在尿路感染,可避免进行昂贵、耗时的细菌培养。
葡萄糖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尿糖分生理性尿糖和病理性尿糖
生理性尿糖:特点为一过性尿糖,是暂时性的。如:短时间食用大量糖所致的饮食性尿糖;由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所致的应急性尿糖;妊娠性尿糖。
病理性尿糖:糖尿病引起;肾糖阈降低引起,如家族性尿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其他尿糖,如肢体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
尿检在糖尿病筛查、检测、辅助诊断中的作用
尿糖指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每天可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约32--93mg,一般尿常规检验不能测出。
如果一天(24小时)尿中排出葡萄糖超过mg,则常规尿糖检测呈阳性。一般情况下,血糖和尿糖之间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血糖越高,尿糖也高,对应地尿常规试纸上的尿糖测试块颜色越深,加号越多。血糖和尿糖之间的关系如下:
血糖所反映的是某一时刻的血糖值,尿糖所反映的是尿液进入膀胱后,在膀胱潴留的这段时间内的血糖平均值。
例如:某糖尿病患者在午饭前排尿,尿糖检测为阴性,则多数情况反映该患者午饭前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值<9.72mmol/L,午饭后某时刻再次排尿,尿糖检测为±,则多数反映该患者在午饭至再次排尿这段时间内血糖的平均值在9.7~11.1mmol/L。
尿检在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监测中的作用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烦渴、多饮、多尿、乏力,进而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阳性;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尿检需要监测的指标如有异常,则说明肾脏可能出现了损伤,需要进行干预。
尿酮体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非糖尿病尿酮
婴儿和儿童急性发热,伴有呕吐或腹泻者常出现尿酮;寒冷、剧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低糖性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病质等,也可出现尿酮体异常;减肥治疗有效会出现酮体,说明脂肪代谢增强。
糖尿病性尿酮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加强酮体产生增加而引起尿酮,这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升高。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中毒:如氯仿、乙醚麻醉后及磷中毒等,也可引起尿酮体阳性。
药物:服用苯乙双胍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尿胆红素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Dubin-Johrson综合症、Roter综合症、肝细胞坏死、肝癌、胆道阻塞(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和新生儿黄疸、家族性黄疸等。
尿胆原
正常参考范围:阴性
尿胆原阳性:主要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的各种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及充血性心力交瘁、巨幼红细胞贫血(在骨髓中前期红细胞破坏)。尿胆原阳性也见于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发热等。
黄疸鉴别(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
尿比重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干化学法:1.—1.
新生儿:干化学法:1.—1.
比重增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高热、大量出汗、脱水、心功能不全、腹腔积液、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等。
比重减低:表示肾浓缩功能减退,见于尿崩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胶原性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精神性多饮多尿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及恢复期等。
尿量多尿色浅,相对密度低,见于肾小管损伤等原因,反之见于糖尿病或利尿药脱水治疗。
尿比重也常用于泌尿系结石病人监测,原则上建议结石患者多喝水,随机尿比重不高于1.;
另外,尿比重也作为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监测指标,如尿比重恒定于1.,则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管功能损伤。
尿液酸碱度
正常参考范围:干化学法:PH:5.0—7.0
尿比重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能力的一项指标
饮食影响:饮食以动物性为主,PH值降低。以植物性为主,PH相对稍高。餐后胃液分泌减少,PH值升高,夜间睡眠时,有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尿PH降低
生理活动:剧烈运动、大汗、应急、饥饿时尿PH降低
服用药物:如服用碳酸氢盐和有机酸盐使尿PH升高,服用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钾、稀盐酸等使尿PH降低。
尿液酸碱度可用于高尿酸血症(痛风)服药监测,一般要求高尿酸血症患者尿液酸碱度在6.2~6.5范围,这样有利于尿酸的溶解排出。
肌酐
概述:尿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终产物,由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后绝在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中。正常人尿液中肌酐排出量较恒定。
该项检测主要用于评价肾功能,如血、尿肌酐同时测定并计算出其内生肌酐清除率,可较为准确评价其肾小球滤过功能。尿肌酐的排泄量与肌肉量平行,男性高于女性,成人高于儿童。
尿肌酐增多见于:生理性因素:肌肉量大者、长时间剧烈运动、食肉过多等。病理性因素:肢端肥大症、糖尿病、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消耗性疾病。
尿肌酐减少见于:碱中毒、急慢性肾衰竭、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贫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白血病活动期、休克、失水等。
尿钙
概述:成人体内钙总量为--g,约99%的钙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人体每天有80%的钙经肠道排出,20%的钙经肾由尿排出。
每日由肾小球滤出约10g钙,其中的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的在髓襻、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中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约mg)。
机体的钙、磷代谢受甲状旁腺(PTH)、降钙素(CT)及活性维生素D3调节,并且作用于骨骼、肠道与肾(肾小管)。PTH作用可促使骨盐溶解,促进钙的重吸收和磷的排泄。CT可抑制骨盐溶解,抑制肠道吸收钙、磷。维生素D3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与骨盐的沉积。
尿钙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3摄入过多、特发性高尿钙症、溶解性骨癌及肉瘤骨转移、结节病、骨质疏松症、肢端肥大症、肾小管损伤等。
尿钙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软骨病、手足抽搐症、低钙膳食、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等。
微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是指在人体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经肾脏从尿液中排泄的量极微,一般不超过20mg/L,或不超过30mg/24h,用常规的方法不能检出。
如果检出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提示可能存在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早期病变。
如果检出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mg/L,或超过mg/24h时,就属于临床蛋白尿,提示肾脏可能已出现明显的病变。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反映早期肾病、肾损伤情况。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
在早期尿微量白蛋白阶段是肾病发生的早期信号和预兆,此时肾脏损害处在尚可逆转的时期,如能及时治疗,可以终止或逆转肾病的发展进程。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作为全身性或局部炎症反应的肾功能指标,如尿路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肾脏早期病变;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预测指标;服用对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者也可检测尿微量白蛋白,便于早期观察肾功能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