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温差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逐渐变凉,气候干燥,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做好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才能尽情享受秋高气爽、层林尽染带来的好心情。
一、秋季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肠道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发病率高的特点。
秋季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期,多种病菌繁殖,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也能存活繁殖的病菌,如痢疾杆菌等。我们食用的肉类、馒头、米饭、西瓜、蛋类、乳类、豆制品等被病菌污染后大量繁殖,会迅速变酸、变馊、发粘,多数情况下不易被察觉,食用后就会引起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发病急:突然发病,发热、腹痛、腹泻几乎同时出现;
发热:体温在38.5℃左右,严重时可高至40℃,畏寒;
腹痛:多数表现在脐周围或左下腹部。一般为阵发性绞痛;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病情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
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
里急后重,大便排不尽感。
二、胃肠型感冒“胃肠型感冒”是感冒的一种,表现为胃肠道的不舒服,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临床表现
“胃肠型感冒”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细菌的感染及饮食的过敏反应,细菌及病毒在喉部着床发炎后,即会顺着唾液被吞入胃肠中引起胃肠的不适,其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胀、腹痛、腹泻(稀糊便)、排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发热、消化不良、头昏乏力等,严重时可导致机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
治疗
对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主要以休息为主,一方面患者要多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另一方面还要让胃肠充分休息,减轻肠胃负担,提早恢复消化功能,然后才能增加进食量。尽量减少口服各种消炎药物,高热时可物理降温、酌情使用退热药,配合藿香正气片或藿香正气水效果较好。
三、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包括鼻、咽、喉的感染,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该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发病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该病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
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等鼻咽部卡他症状,咽痒、咽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咳嗽、发热等。并发症有鼻窦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
治疗
多饮水,注意休息。
对症治疗,发热时可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烧药。
抗病毒。
控制细菌感染:病情重、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四、肺结核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结核病人和带菌者,他们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把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感染。结核病病程长,传染性大,青少年是结核病高发人群,同时学校也是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结核病的流行与暴发。
它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两周以上,可有痰中带血或咯血,低热,盗汗,胸痛,呼吸困难,食欲差,疲乏和消瘦,女性月经不调等。
治疗
本病一旦医院接受抗结核治疗。治疗时间至少半年以上,避免遗漏与中断。
做好肺结核病人的消毒与隔离。
保证充分休息,不宜过度劳累,减少复发。
加强营养,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入,增强体质。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避开他人,室内要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温馨提示——如何预防校园内秋冬季常见传染病
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穿堂风,以免着凉。
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大型超市、肯德基店、游乐场所、影剧院等。
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校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每天保证有八小时的睡眠时间。
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合理膳食,增加营养。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保证有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接种疫苗,但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当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去。
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杏林通讯社
XinglinPress
资料来源于后勤管理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