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下降,幼儿机体适应能力下降,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蔓延扩散,是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来看一下如何预防吧!
水痘水痘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可以自愈,但有时会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稍不留意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更多见,传染性很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幼儿园和小学期间的孩子最易发。
如何判断孩子得了水痘?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发病急,前期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乏力、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1—2天后出现皮疹。
水痘皮疹首先出现于躯干和头部,后延及面部和四肢,以发际、胸背躯干较多,四肢面部较少,手掌足底偶见。
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丘疹,再数小时后变为疱疹。水痘发疹经历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
各个阶段损害可在同一时间内并存于同一患者,尤其是在发疹第2—3天,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此为水痘皮疹的另一重要特征。
防控措施
1、一般措施
家长要注意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地方,在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中的地方。要注意室内通风,加强防范。日常做到“四多一少”:多通风、勤洗手、常喝水、多运动,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2、针对性措施
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隔离水痘病人,应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为止。无并发症者可在家隔离,此前不得入托或入学;亦不应出门与其他儿童玩耍接触,并防止其与人接触。
流感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与传播:
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时散播到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呼吸道进行传播,在幼儿园里传染概率不小。它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流行性感冒一般起病很急,全身症状重,可见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39℃至40℃,还有畏寒、头痛、肌肉酸痛、明显疲乏等症状,而流涕、咳嗽等卡他症状相对轻。严重者可以出现肺炎、呼吸困难、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预防与护理:
A.注意开窗通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B.隔离至退热和症状消失后2天。
C.增强体质,早起早睡,保证休息质量。
D.接种流感疫苗。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易感,但以5岁以下小儿最易感染。
症状与传播:
手足口病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传播。
预防与护理:
A.隔离患儿两周。
B.对患儿的鼻涕、粪便等物作消毒处理,注意开窗通风。
C.忌食上火的食品如薯片、炸鸡等,饮食以清淡为佳,口痛的孩子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呼吸道传染病,引起本病的病毒是腮腺炎病毒,主要侵犯腮腺,同时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全身所有的器官。
症状与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在冬春季节是高峰,可以通过唾液和飞沫传播。本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愈后将获得持久免疫力。
感染本病以后,一开始常见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吃不下东西、恶心、呕吐以及全身疼痛等症状。患儿的腮腺会肿大疼痛,常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多有发热症状。
预防与护理:
A.隔离至腮腺肿胀消失,至少14天以上。
B.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C.多卧床休息,多喝白开水,吃流食,忌食上火的食品、发物及冷饮。
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颊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
症状与传播:
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预防与护理:
A.鼓励患儿多喝水。
B.注意口腔护理。
C.遇发热,则可物理降温处理;当体温超过38.5℃时,建议口服退热药物降温,以预防高热惊厥。
D.隔离至幼儿症状消失后两周,医院开具病愈证明再回幼儿园。
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人类杯状病毒科中诺如病毒属的原型代表。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我国每年在所有的非细菌性腹泻暴发中,60-90%是由诺如病毒引起,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
症状与传播:
此病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此外,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
可直接通过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然后将手指放入口中传播,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诺如病毒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幼儿园、学校、养老院、游船等)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
预防与护理:
A.注意洗手卫生,用肥皂和清水认真洗手,尤其在如厕和更换尿布后,以及每次进食、准备和加工食物前。
B.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牡蛎和其他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诺如病毒抵抗力较强,在60℃高温或经快速汽蒸仍可存活。
C.诺如病毒感染儿童应远离厨房或食物加工场所。
D.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猩红热猩红热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症状与传播:
猩红热多由飞沫通过患儿的玩具、书本、毛巾、衣服等传播,在冬春季节最为流行。多数高热起病,体温可到39~40℃,伴头痛、咽痛,孩子精神偏弱,比普通感冒发热显得病情重。
发热当天或第二天即可出现皮疹,皮疹出现非常快,从耳后,颈部开始,1日内迅速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但皮疹较为特殊,呈”醉酒样“皮疹,即孩子全身皮肤潮红如饮过酒一样,但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疹子,所以家长常常没有发现孩子出疹。医生体检时发现皮肤潮红,手压皮肤潮红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这就是“猩红热”的皮疹。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很痒。幼儿面部会潮红,可见"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预防与护理:
A.隔离至宝宝症状消失后两周,医院开具病愈证明再回幼儿园。
B.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症。
C.用淡盐水漱口,高热时用退热剂。D.可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冬季传染病预防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2、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4、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5、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必须要去时,最好戴口罩。
7、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接种。
8、防控呼吸道传染病,关键要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温馨提示1、如果您的宝宝一但患了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疑似症状,请让孩子居家隔离治疗(一般需要14天左右)。为了全体幼儿的健康,不要隐瞒,敬请及时告诉幼儿所在班的老师,并听从本班老师及医生对幼儿的隔离指导,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不要到园活动,以防交叉感染导致传染病流行。医院相关证明方可上学。
2、密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