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部分网友转发一则关于所谓“EB流感”的消息,称目前EB流感严重,想预防就得多喝水,保持喉咙黏膜湿润,否则病毒在10分钟内就能够入侵体内。疾控部门辟谣:这个消息是假的!
来源:央视网、网易新闻
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
非常容易感冒着凉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
由于气温的剧烈变化
不少人都中了招
但对于网络上不少网友转发的“EB流感”文章
北京市疾控中心出面辟谣
医学上并不存在EB流感
流感是流感
EB病毒是EB病毒
两者不是一回事
同时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王一民也具体指出了该“通知”中的五大错误
错误一
流感没有EB型
只有甲乙丙丁四个型
错误二
流感预防靠喝水没有用
最重要的预防是疫苗接种
尽量减少流感高峰季节到人群密集地方驻留
错误三
流感病毒的传染需要一定过程
不会十分钟进入体内
稳重的“十分钟”不真实
TIP
EB病毒
EB只是一种常见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烧顽固等症状,其致病性不高,传染性不强,也并不难治。目前,北京市并没有收到关于EB病毒感染病例增多等报告,大家完全不用如临大敌。
流感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国家流感中心报告显示,今年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亚型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乙型Yamagata系流感病毒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
EB病毒是存在的,流感也是在这个期间流行,但是,对于“EB流感”这个病,学医的、做医生的,看了也难免咯噔一下吧?
你未必了解的EB病毒
EB病毒,估计咱们读医的人都不会陌生,但如果不是专科的,其实并不一定会太熟悉它。
EB病毒全称为Epstein-Barr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属于疱疹病毒。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3~5岁的儿童90%以上都感染过它,5岁及以下儿童多为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
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口密切接触传播,如唾液、飞沫等,也可经输血传染。主要感染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本人是传染源。EB病毒感染广泛,多呈散发,也可引起小范围流行。四季均可发病,晚秋至初春较多。
如果人在青春期才首次感染EB病毒,可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EB病毒也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病毒。
EB病毒相关疾病
和EB病毒相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和鼻咽癌。
最常见的就是被称之为“接吻病”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感染所致急性传染性疾病,与流感的表现有相似之处。
临床表现
潜伏期儿童9~11天,成人通常4~7周。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现多样性,临床表现有全身不适、头痛、畏寒、鼻塞、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前驱症状。
婴幼儿EB病毒感染者常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不典型表现,伴血清VCA-IgM阳性。青春期及成人感染者则症状典型。病程约2~3周,少数可延至数月。发病期典型表现有:
(1)发热:几乎可见于所有患者。一般为中度发热,可持续数日至数周。部分患者可持续1个月或数月。
(2)淋巴结大:约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受累。尤以颈部淋巴结大最为常见,腋下和腹股沟次之。肿大的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硬度中等,无粘连及明显压痛,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
(3)咽颊炎:常见为咽部、扁桃体等充血肿胀,伴咽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扁桃体可有渗出物或有假膜形成。部分病例为链球菌感染。
(4)肝脾肿大:本病肝肿大者多在肋下2cm以内,可有谷丙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有黄疸。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伴疼痛和压痛。
(5)皮肤、黏膜皮疹:约1/3的患者可发生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在4~6天出现,持续约1周消退。
(6)其他:如眼睑水肿等。
IM患者三联征为“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并常有一些并发症,如头痛、颈强直等神经系统表现,亦可见昏迷、癫痫及其他弥散性脑补病变。以肺部受累最为常见,病理改变和其他病毒性肺炎相似。抗菌治疗无效;可伴发心肌炎和累及肾实质和间质的肾炎、腮腺肿大。
目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较少从病理方面做出诊断,但由于症状并不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因而临床上难免误、漏诊,常被当成感冒、流感等,增生严重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被误诊为淋巴瘤。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①发热;
②咽炎;
③淋巴结肿大;
④肝脾肿大;
⑤皮疹。
2、实验室检查:
①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
②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③抗EB病毒抗体VCA-IgM阳性。
3、传单综合征周围血中也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嗜异凝集试验阴性。
具备上述1中任何三项,2中任何二项,再加3可确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一是接诊发热患者时,需要注意是否同时存在“三联征”,以及是否有肝脾肿大和皮疹的情况;
其次,若患者淋巴细胞增高,提示病毒感染,则还须注意是否存在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超过10%的情况。
小结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极个别患者病程迁延数年之久。病死率为1%~2%,死因为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可迅速恶化而死亡。
90%以上的成年人体内都携带有EB病毒,只不过成年人免疫力比较强,可以和EB病毒和平共处。但孩子免疫力很弱,EB病毒一旦通过亲吻进入孩子体内,轻则发热、淋巴结肿大,重则会对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
因为EB病毒感染非常常见,就是我们以为熬夜或者上火引起的唇疱疹(口疮),而且携带疱疹病毒的人并不一定能被看出来,很有可能是口疮还没有发作的状态。
EB病毒一旦感染,就会在人体内终生存在,正常情况下,EB病毒在体内处于潜伏状态,如果过度疲劳或者抵抗力下降,EB病毒就会被激活。
大人有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皮肤病、流行性眼结膜炎、口腔疾病、肠胃疾病、流行性肝炎或者携带具传染性的肝炎病毒等情况时,千万不要亲吻宝宝。因为这些疾病传染性极强,对于抵抗力弱的的宝宝来说,爱的亲吻很可能会变成传染疾病的途径。
附:全国流感监测信息(年12月24日-12月30日)
我国内地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目前全国流感病毒整体活动水平低于去年同期,病原学分析未发现主要流行株在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上发生明显变异。中国疾控中心提示您,流感防护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据中国流感监测网络年第52周(年12月24日-12月30日)发布的数据,我国内地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活动水平继续上升。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亚型是甲型H1N1,其次为A(H3N2)亚型,但也能检测到极少量的B(Victoria)和B(Yamagata)系。
目前全国流感病毒整体活动水平低于去年同期,病原学分析未发现主要流行株在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上发生明显变异,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
-------------------------------------------------
年第52周,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发热且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的病人)占就诊总数的百分比(ILI%)为4.1%,高于前一周水平(3.7%),低于年同期水平(5.3%)(图1)。医院报告的ILI%为4.1%,高于前一周水平(3.8%),低于年同期水平(4.9%)(图2)。
图-年度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百分比
图-年度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百分比
年第52周,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到的流感样病例标本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1.8%,其中A型流感占99.4%,B型流感占0.6%。南方省份流感检测阳性率为20.5%,高于前一周(17.9%);北方省份流感检测阳性率为23.1%,高于前一周(17.8%)(图3)(图4)。
图3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标本检测结果
图4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标本检测结果
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亚型是甲型H1N1,其次为A(H3N2)亚型,但也能检测到极少量的B(Victoria)和B(Yamagata)系。病原学分析未发现主要流行株在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上发生明显变异,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
世界范围内,北半球温带地区,虽然整体流感活动仍处于低水平,但流感活动水平继续上升。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流感检测数有所增加。南半球温带地区,流感活动进入到非流行期水平。全球季节性流感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
流感预防核心知识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会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可发展至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
中国疾控中心提示您,流感防护要这样做: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
勤洗手;
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出现流感症状之后,如果咳嗽、打喷嚏的时候,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员如果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这种高危人群的时候,更应该注意防护;当家长带有医院就诊时,要做好患儿自身的防护,比如戴口罩,避免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也避免交叉感染;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中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不带病上班、上课,减少病毒的传播;流感是一种疫苗可预防疾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个人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以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