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是肾病临床表现,衡量肾病严重的程度,只看尿蛋白含量是不可以的,关键还是要看24小时尿蛋白定量,那么,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到多少才算合格呢?
一:微小病变肾病、膜性一期肾病、轻度系膜增生肾病、紫癜肾
这些类型的肾病,免疫复合物危害不那么显著,病理改变较轻,肾脏组织结构没有明显破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降至正常(0.15g以内)或接近正常。
二:IgA肾病1-3级、中度系膜增生肾病、免疫治疗敏感的膜性肾病
这几种类型肾病,此时伴有明显的病理改变,免疫复合物沉积、细胞增生明显、钉突已经形成。
尿蛋白治疗一般情况下不会恢复到恢复到正常水平,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控制到0.5g是理想目标。
三:IgA肾病4-5级、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这部分肾病,肾脏细胞往往出现了坏死,且经常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尿蛋白居高不下。
把24小时尿蛋白定量稳定在1g以内,肾功能受损的风险会大大减小,基本已达到目标。
四: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的尿蛋白危害没那么大,即使无法临床治愈,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尿蛋白能显著下降,降至4g以内,也提示肾功能损伤风险较小,预后较好。
五: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病、新月体肾炎
这部分肾病大多用免疫抑制剂很难起效,且病情进展较快,所以别太看重尿蛋白是否能转阴,尿蛋白定量能降一点便是一点成功。
需综合治疗控制病情进展,治疗重点是防止肾衰竭和尿毒症发生,并保证生命安全。
如果你有降蛋白、降肌酐等肾病方面的问题,可以扫码,帮助您解答
肾综咨询中心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