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逊肾内科主任
我们发现,首次到肾内科就诊的肾病患者中,大约有50%左右比例的患者出现血肌酐(SCr)升高,而在这些已超过正常范围的肾病患者中,诊断为急性肾衰竭(即ARF)或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肾损伤(即CKD+AKI)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首次就诊时,慢性肾脏病患者没有急性加重或可逆因素,而出现血肌酐升高的占比是比较低的。也就是说,首次就诊,当发现肾病患者的血肌酐超过正常时,就应该第一时间明确诊断及寻找可能的急性加重或可逆因素,并给予积极正规而有效的治疗,从而让升高的血肌酐降下来。急性肾衰竭(ARF)者降至正常,慢性肾脏病2-5期合并急性肾损伤(CKD+AKI)者降至原来水平。
具体来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的血肌酐升高、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血肌酐升高、肾病综合征合并特发性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血肌酐升高、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肌酐升高、慢性肾脏病患者因感冒及其它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血肌酐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高蛋白饮食后出现的血肌酐进一步升高、慢性肾衰竭患者因发热或大量出汗及严重失水等导致的血肌酐进一步升高等等,只要能找准原因与诱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就可以将升高的血肌酐降下来。
当然了,不同的原因与诱因引起的血肌酐超标,其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我们经治的肾病患者中,没有慢性肾脏病这一基础疾病,而单纯出现急性肾衰竭或急性肾损伤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血肌酐超标的肾病患者,都存在慢性肾脏病基础疾病,即慢性肾脏病合并急性肾衰竭或急性肾损伤(即CKD+ARF或CKD+AKI)。其主要治疗措施仍然是针对慢性肾脏病这一基础疾病,同时治疗其原因与诱因。少数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如膜性肾病或狼疮性肾炎并发急性肾衰竭),有的患者则需要抗感染治疗(如IgA肾病因感染后引起血肌酐升高),有的患者则需要补液治疗(如慢性肾脏病因大量出汗致严重失水引起的血肌酐升高),有的患者则需要停用相关药物(如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引起的血肌酐升高)等等。总之,应分别采取措施,就能让升高的血肌酐降下来。
升高的血肌酐降下来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肾病患者还需注意如下五个关键点,以确保已经降下来的肌酐不反弹。
1.不能再乱用药物
在血肌酐升高的肾病患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与乱用药物有关。解热镇痛药与氨基甙类抗生素等肾毒性药物及沙坦类与普利类药物等非肾毒性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这就需要医生与患者配合,并掌握好药物使用的适应症与剂量,从而让已经降下来的血肌酐长期保持稳定。
2.减停药不能过快以防复发
肾病综合征或狼疮性肾炎等疾病容易并发特发性急性肾衰竭,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只要积极有效治疗,升高的血肌酐都能降下来。肾病综合征(包括微小病变与膜性肾病)与狼疮性肾炎,因减药或停药过快,特别容易复发,患者会再次出现高度水肿与尿量减少,血肌酐又会升高。因此,肾病患者准备减药或停药时,不能过快,以防止肾病复发与血肌酐再次升高。
3.防止再次并发感染
慢性肾脏病患者特别怕感染,感染一次,肾病患者就会被“打击”一次。虽说及时采取措施可以让升高的血肌酐降下来,但是多多少少还是会伤及肾脏的,有的甚至可造成不可逆的肾损伤。因此,就需要肾病患者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再次并发感染性疾病,从而将其对血肌酐与肾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
4.注意补水防水分不足
肾脏是最不能缺水的脏器,体内水分不足,则首当其冲的是影响肾脏血液灌注,致肾血液量减少。严重或持续缺水,可引起肾病患者肾功能减退,从而使血肌酐升高。因此,就要求肾病患者保证身体不缺水,尤其当出现发热、大量出汗、大出血及高温环境下,需及时补充水分。合并有水肿的肾病患者,也不能过度利尿。
5.始终都要控制饮食
如大鱼大肉与胡吃海喝等高蛋白饮食,都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及时调整饮食,就可让升高的血肌酐降下来。但是,如若继续之前的饮食习惯且未作出改变,则再升上去的血肌酐很难恢复。因此,就要求咱们肾病患者自始自终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原则应坚持优质低蛋白饮食。
综上所述,就算升高的血肌酐降了下来,也并非高枕无忧,肾病患者仍需注意如上五点,以防血肌酐再次升高。
文章为作者周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