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型是尿沉渣中有重要意义的成分,管型尿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
管型尿是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管型的形成必需有蛋白尿,其形成基质物为T-H糖蛋白。在病理情况下,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由肾小球进入肾小管,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由于浓缩(水分吸收)酸化(酸性物增加)和软骨素硫酸酯的存在,蛋白质在肾小管腔内凝聚、沉淀,形成管型。
管型尿是由于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管型尿的形成与尿蛋白的性质、浓度、尿液酸碱度以及尿量有密切关系,看是否有管型尿宜采取清晨标本做检查,正常人尿中可见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一般12小时尿内小于个,如增多或出现其它检验地带网管型称为管型尿。红细胞管型尿来源于肾实质;白细胞管型是诊断肾盂肾炎及间质性肾炎的重要依据;上皮细胞管型提示急性肾衰。蜡样管型多见于慢性肾衰;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
当然,管型尿只代表肾小球或肾小管存在损害,但不一定都能代表肾脏病的严重程度。换句话说,管型尿只是肾脏病的一个临床表现。
(一)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尿蛋白质和T-H蛋白(Tamm-Horsfallprotien),是形成管型的基础物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蛋白质和T-H蛋白含量甚微,故形成管型的机会甚少。在肾脏出现病理性改变的情况下会出现管型,管型的形成需三个条件:
1.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 病理状态下肾小球发生病变,由于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液蛋白(清蛋白)从肾小球滤出后进入肾小管,过多的蛋白质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积聚;而肾小管病变则导致蛋白质重吸收量减少,同样使得肾小管内的蛋白含量相对增高。另外,尿中电解质、蛋白质浓度增高等因素又使肾单位髓袢上行支及肾远曲小管分泌T-H蛋白含量增加。T-H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易聚合成大分子聚合体,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和浓缩尿时易聚集沉淀,在肾小管管腔内形成管型。
2.尿液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这些存在于肾小管中的蛋白质由于浓缩,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含量,而尿液酸化后又促进蛋白质凝固和沉淀,由溶胶状变为凝胶状并进一步固化,致使肾小管内尿液流速减慢,促使其在肾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内形成管型。
3.有可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正常人两肾约有万个肾单位,处在交替休息和工作的状态。病理情况下,管型形成于处在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尿液在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中可有足够停留时间,蛋白质等物质有充分的时间达到浓缩、酸化、沉淀而形成管型。形成管型后,当该肾单位再次处于工作状态后,新滤过的尿流将形成的管型冲向下面,随尿液排出。
4.管型变化的理论 在远端肾小管内形成的透明管型,此管型可吸附或包裹来自炎症或损伤部位渗出的各种细胞成分。若管型在肾脏停留时间过长,所包含的细胞成分会退化变质,崩解或形成细胞碎片,逐步形成粗颗粒管型或细检验地带网颗粒管型,在长期无尿或少尿情况下会进一步演变形成蜡样管型。红细胞管型可因红细胞破坏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或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游离的血红蛋白从肾小球滤出,也可直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包含有脂肪变性能力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管型可出现脂肪变性,形成脂肪管型,脂蛋白进一步变性后可形成蜡样管型。
(二)管型种类和形态特点
1.透明管型(hyalinecast) 透明管型是由T-H蛋白和少量清蛋白共同构成,也是各种管型的基本结构。管型基本呈规则圆柱体状,但长短粗细并不一致。一般为两边平行,两端钝圆(但有时一端可稍尖细),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但也有少许颗粒或少量细胞黏附在管型外或包含于其中;多数较窄而短,也有形态较大者;折光性较差,镜下观察时应将显微镜视野调暗,否则易漏检。
S染色:透明管型可染成蓝色;SM染色;透明管型可染成粉红色或紫色。
有学者认为透明管型在肾脏中滞留时间过久,也可逐渐颗粒化或蜡样化,演变成颗粒管型或蜡样管型。透明管型在碱性尿或低渗尿中很易溶解或破坏,因此需尽快检验。
2.细胞管型(cellularcast) 细胞管型是指脱落的细胞黏附或包容于凝结而成的透明管型之中而形成的管型。根据管型内包含的细胞不同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三类。也有两种以上的细胞成分出现在同一管型内的,称为复合细胞检验地带网管型。管型内的细胞可完整,也可残缺不全,有时候细胞会聚集于管型一端。一般细胞堆积量占整个管型1/3以上时,可被称作某种细胞管型。
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或颗粒易堆积在一起,类似管型状。其特点是长度较短,宽窄不一,边缘不整齐,须注意鉴别。
(1)红细胞管型(redcellcast):管型中以红细胞为主体,外观略带黄褐色,可见到完整清晰、形态正常或异常的红细胞个体,易于识别。但有时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界限,有时甚至残缺不全,在管型边缘可见形态完整的红细胞;有时因溶血仅可见到红细胞淡影或破碎的红细胞。若管型长时间滞留于肾小管内,管型中的红细胞可破碎成颗粒样,形成颗粒管型,也可因溶血或均质化形成血液管型和血红蛋白管型。
S染色:管型基质被染为淡蓝色,管型内红细胞被染为淡红至红色;SM染色:管型基质被染为淡红色,管型内红细胞被染为红至紫色。
(2)白细胞管型(whitecellcast):管型内容物以白细胞为主,有时含有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或脓细胞),一般多为中性粒细胞。管型内的白细胞多为圆形,有时成团,相互重合;管型内白细胞有时会因破坏呈残破状。在普通光镜下,非染色标本有时易与肾小管检验地带网上皮细胞混淆,给鉴别带来困难。可用加稀酸的方法来显示细胞核,中性粒细胞多为分叶核,而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为一个大的圆核;经过氧化物酶染色,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阴性反应。用染色法能更加地仔细观察细胞核及胞质形态和特点,较容易鉴别。白细胞管型在肾脏中滞留时间过长也会崩解破坏,形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均质化后可变为蜡样管型。
S染色:管型基质被染呈淡蓝色,管型内中性粒细胞核呈分叶状,淋巴细胞为单个核,染深蓝色,白细胞胞质染淡红-红色;SM染色:管型基质染淡红色,管型内白细胞胞质呈无色-淡蓝色,核染紫色-蓝色。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epithelialcast):也称肾上皮细胞管型。因管型形成于肾小管内,所以被包容的上皮细胞就是脱落于肾小管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蛋白组成,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成多变,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核形模糊,有时呈浅黄色。此管型常难与检验地带网白细胞管型区别,但管型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比白细胞略大,可呈多边形,形态变化比白细胞复杂,含有一个较大的细胞核,可用加酸法呈现细胞核。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
(4)复合细胞管型:若管型中同时包容有两种以上的细胞时,可称为复合细胞管型,各种细胞间相互重叠交错,边缘界限模糊,特别是在未染色、普通光镜条件下,无法准确鉴别,可统称为细胞管型。
三种细胞管型的鉴别特点见表
鉴别要点ww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颜色检验地带网
淡黄-黄褐色
无色-灰白色检验地带网
无色-灰白色
包容细胞大小(μm)检验地带网
7~9
10~14
13~18检验地带网
细胞核形
无核检验地带网
多核、分叶核为主
圆形或椭圆形单核
稀酸破坏实验
细胞溶解
白细胞不溶,核形清晰显现
上皮细胞不溶,核形清晰可见
过氧化物酶染色
红细胞:阴性
白细胞:阳性
上皮细胞:阴性
背景细胞
出现散在红细胞为主检验地带网
出现散在白细胞为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