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狼疮性肾炎生理
狼疮性肾炎炎症
狼疮性肾炎红肿
狼疮性肾炎治疗
狼疮性肾炎感染
狼疮性肾炎发作

第十三章线虫10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

第十三章线虫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

六、兽比翼线虫

兽比翼线虫属[Mammomonogamus(Railliet,)Ryjikov,]是一类主要寄生于野生哺乳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的线虫,其中喉兽比翼线虫(M.laryngeusRailliet,)和港归兽比翼线虫(M.gangguiensissp.novLi,)偶可在人体咽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寄生,引起人体兽比翼线虫病(humanmammomonogamosis)或比翼线虫病(syngamiasis)。喉兽比翼线虫成虫为鲜红色,雌虫体长8.7~23.5mm;前端具发达的口囊,口囊壁具粗厚角质环,底部有8个小齿,呈辐射状排列,食管前端紧接口囊后部,向后逐渐膨大,呈棒球棍状;尾部圆锥形,末端尖削。雄虫长3.0~6.3mm,交合伞短宽,交合刺1根。与喉兽比翼线虫相比,港归兽比翼线虫成虫前端具唇瓣6片;雄虫具交合伞外边缘带,缺交合刺。两种比翼线虫卵相似,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75~80)μm×(45~60)μm,内含物随发育期不同而各异,可见卵细胞数个或幼胚。人体比翼线虫病的主要病原体-喉兽比翼线虫的生活史不详,据同类寄生虫的生物学资料分析认为,喉兽比翼线虫终宿主多为牛、羊、鹿等食草动物,成虫寄居其喉头,卵随口腔分泌物和粪排出,在外界发育至感染阶段(可能是含第3期幼虫的虫卵),污染食物或水源,被人类误食即可感染。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经血流到达肺部,穿过肺泡上行至呼吸道,定居于咽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位。龟和鳖可能是喉兽比翼线虫的转续宿主或中间宿主,当人生食或半生食了龟、鳖的肝、胆、血时,亦可被感染。据分析,自人体感染至虫体发育成熟约需70天左右。临床表现常见发热、咳嗽、哮喘及咯血等呼吸道症状。潜伏期约6~11天,早期常干咳无痰,病程较长。当虫体寄居咽喉时,局部可出现搔爬刺激感。早期X线胸片可见短暂浸润性变化,提示病原体在体内移行时经过肺。嗜酸性粒细胞常明显增多。痰液中偶可伴有虫体。查见成虫或虫卵是确诊比翼线虫病的依据。除可以在痰液中检获成虫,粪便或痰液中检获虫卵外,气管镜检查亦可发现呼吸道壁附有虫体或囊包块,气管镜检冲洗液亦可检获成虫和虫卵。全世界报道的比翼线虫病超过例,大多来自于南美及加勒比地区。我国从年起,迄今已报道了13例,其中12例为喉比翼线虫病,1例为港归比翼线虫病。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保虫宿主或传染源较多,以食草动物牛、羊、鹿较常见。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为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生的蔬菜及动物制品。治疗可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抗线虫药物。(牛安欧)七、麦地那龙线虫麦地那龙线虫[Drancunculusmedinensis(Linnaeus,)Gollandant,]隶属于龙线虫科,龙线虫属。人或动物因误食含本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而感染。成虫寄生在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组织内,引起麦地那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0万病人,约有1.2亿人受到威胁。我国动物感染报告较多,而人体感染至今只有王增贤于年报道的我国安徽阜阳农村一男童体内感染本虫的病例。成虫形似一根粗白线,体表光滑,镜下可见密细的环纹。雌虫长60~cm,宽0.9~2mm,子宫双管型,其内充满大量的第一期幼虫。雄虫长12~40mm,宽0.4mm,末端向腹面卷曲,具交合刺2根。第一期幼虫(杆状蚴)长~μm,宽15~30μm,体表可见显著的纤细环纹,尾尖细,尾长约占体长的1/3,于肛门后方体尾交界处两侧有尾感器1对。第一期幼虫在水中较为活跃,若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在适宜温度下约经12~14天,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随饮水被人或哺乳动物误食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处释出,钻入肠壁,经肠系膜、体腔移行至皮下结缔组织。虫体约经3个月发育达性成熟,雄虫在感染后3~7个月内死亡。雌虫受精后移行至终宿主(人或动物)皮下,产出第一期幼虫。幼虫产出期间引起宿主强烈的超敏反应,结果在皮下形成肿块,皮肤表面形成水疱,继而皮肤破溃。当宿主肢体与水接触时,雌虫头端从破溃部位的皮肤伸出,体壁和子宫破裂,释出大量的第一期幼虫。子宫内幼虫产出后,伸出的部分崩解,其余则缩回皮下组织内。当破溃部位再次与水接触时,又重复这一产幼虫过程,幼虫产尽后雌虫自然死亡,伤口愈合。雄性成虫很少见到。感染期幼虫在体内移行及发育时,虫体经过处或所在部位常无明显病变。达皮下组织的成熟雌虫周围可出现条索状的硬结或肿块。雄虫交配后在皮下组织内死亡,除虫体周围引起纤维变性外,亦无其他病变。本虫致病主要是雌虫移行至皮肤时,释放的幼虫及大量代谢产物引起的宿主组织强烈的超敏反应。患者可出现荨麻疹、局部水肿和腹泻、发热、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自虫体前端破裂处逸出的幼虫可致皮肤表面丘疹,并发展为水疱、脓疱、蜂窝组织炎、脓肿、皮肤溃疡等。水疱内为无菌黄色液体,镜下见大量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溃疡如果继发感染可致脓肿,愈合后留下永久性疤痕或肌肉损伤。虫体还可侵及神经系统引起瘫痪,亦可累及眼、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引起病变。体内深部组织内的雌虫死亡后,逐渐钙化,可致邻近的关节发炎。变性的虫体也可释放出大量抗原,诱发无菌性囊液性脓肿(fluid-filledabscess)。我国报告的1例12岁男童,其病变部位为左侧腹壁皮下,手术从肿块内取出一条麦地那龙线虫雌虫的片段,术后脓肿很快痊愈。幼虫检查:当水疱破溃后,用少许冷水置伤口上,取伤口表面液体涂片检查,低倍镜下见到活跃的幼虫便可确诊。也可用手术自肿块内取成虫或抽取肿块内液体涂片,镜检幼虫。自伤口获取伸出的雌虫是最可靠的确诊依据,但须与皮下寄生的裂头蚴相鉴别。X线检查有助于宿主体内虫体钙化的诊断。免疫学试验,如皮内试验、IFA或ELISA可作为辅助诊断。血检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麦地那龙线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曾广泛流行于印度、巴基斯坦、西南亚、非洲等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美也有轻度流行。日本、朝鲜和我国人体感染仅见个例报告。本病的流行主要有两个环节:饮用含剑水蚤的生水及患者与水接触。动物保虫宿主有犬、猫、马、浣熊、牛、狼和猴等,但这些动物体内龙线虫属的虫种易于混淆。本病的感染年龄多在14~40岁,以5月份到9月份发病最多。由于该病在一些国家流行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WHO于年即制定了全球防治规划,要求在年各国均要达标。由于各疾病流行国家政府的重视和各方的支持,许多国家已接近消灭该病。据年统计,全球约有万病人,而年降到不足16万。经过大力防治后,至年,本病的流行仅限于非洲,仅存患者不足8万。发现有虫体自皮肤暴露时,先用冷水置伤口上,使虫体伸出产幼虫,然后用一根小棒卷上虫体,每日向外拉出数厘米,直至将虫体全部拖出。此过程操作必须小心谨慎,一旦虫体被拉断,幼虫逸出可致严重的炎症反应。也可手术取虫治疗。治疗药物有甲硝唑(metronidazole)、硝咪唑或甲苯达唑等。本虫感染是由于饮用含剑水蚤的水所致,因此应避免饮用不洁生水,预防本虫感染。(沈继龙)八、肾膨结线虫肾膨结线虫[Dioctophymarenale(Goeze,)Stiles,]是一种大型寄生线虫,俗称巨肾虫(Thegiantkidneyworm)。本虫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寄生于犬、水貂、狼、褐家鼠等20多种动物的肾脏及腹腔内,偶可感染人体,引起肾膨结线虫病(dioctophymiasisrenale)。成虫(图13-28)圆柱形,活时呈血红色,体表具横纹;虫体两侧各有一行乳突;口孔位于顶端,其周围有两圈乳突;雄虫长14~45㎝,宽0.4~0.6㎝,尾端有钟形无肋的交合伞,以及交合刺一根;雌虫长20~㎝,宽0.5~1.2㎝,阴门开口于虫体前食管之后的腹面中线上,肛门位于尾端;寄生在人体的虫体发育较差,其大小,雄虫为9.8~10.3㎝×0.12~0.18㎝,雌虫为16~22㎝×0.21~0.28㎝。虫卵呈椭圆形,棕黄色,大小为60~80μm×39~46μm,卵壳厚,表面有许多明显的小凹陷。动物可因吃入含有第二期肾膨结线虫幼虫的寡毛类环节动物而获得感染。人的感染一般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该虫第三期幼虫的蛙或鱼类而引起,亦可因吞食了生水中的或水生植物上的寡毛类环节动物而获得感染。幼虫进入人体消化道后,穿过肠壁随血流移行至肾盂发育为成虫,并产卵。虫体亦可在膀胱、卵巢、子宫、肝脏、腹腔等部位寄生。图13-28肾膨结线虫模式图肾膨结线虫通常寄生于终宿主肾脏中,导致肾脏显著增大,约70%的感染者在肾盂背部有骨质板形成,骨质板边缘有透明软骨样物,大多数肾小球和肾盂粘膜乳头变性。肾盂腔中有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或脓液。病变后期,感染肾萎缩,未感染肾因代偿而肥大。由于虫卵表面的粘稠物易凝成块,加上虫体死亡后的表皮残存,可能构成形成结石的核心。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腰痛、肾绞痛、反复血尿、尿频,可并发肾盂肾炎、肾结石、肾功能障碍等。亦可见尿中排出活的或死的、甚至残缺不全的虫体。当虫自尿道逸出时可引起尿路阻塞、亦有急性尿中毒症状。除肾脏外,本虫也可寄生于腹腔,偶可寄生于肝脏、卵巢、子宫、乳腺和膀胱。临床上,若遇有生食或半生食鱼或蛙史,并具有上述临床症状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对无症状仅出现有蛋白尿、血尿、脓尿而用通常方法治疗无效者也应疑及本病。从尿液中发现虫体或查见虫卵是确诊本病的依据。但若虫体寄生于泌尿系统以外的部位,或只有雄虫感染的病例则无法查出虫卵。尿道造影、B超或CT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人体肾膨结线虫病病例发现不多,至今国外报道17例,我国共报道11例,最早由张森康()报道在宜昌的人体感染4例,Sun氏()在国外报道1例亦为中国人,其他6例分布在湖北、广东、江苏、河南、四川、宁夏。11例患者尿中排出虫体,少者为一条,多者达11条,排出的虫体活、死和残缺不全者均有,在一例肾脏病例切片中发现虫体和虫卵。治疗可用阿苯达唑和噻嘧啶,但需反复多个疗程。虫体寄生在肾盂者,行肾盂切开取虫为最可靠的治疗办法。勿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蛙、生水和生菜以预防本病。九、肝毛细线虫肝毛细线虫[Capillariahepatica(Bancroft,)Travassos,]是一种鼠类和多种哺乳动物的寄生虫,偶尔感染人。成虫寄生于肝,引起肝毛细线虫病(hepaticcapillariasis)。肝毛细线虫成虫(图13-29)较鞭虫纤细,雌虫长53~78mm,尾端呈钝锥形,雄虫长为24~37mm,尾端有1突出的交合刺被鞘膜所包裹;食管占体长的1/2(雄虫)或1/3(雌虫)。该虫虫卵形态与鞭虫卵相似,但较大,卵壳厚,分两层,两层间有放射状纹。外层有明显的凹窝,两端各有透明塞状物,不凸出于膜外。肝毛细线虫卵在土壤中进行发育,宿主由于吞食被含有幼虫的虫卵所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感染后24小时内虫卵于盲肠孵化,在6小时内钻入肠粘膜,经过肠系膜静脉、门静脉,在感染后52小时内到达肝脏。图13-29肝毛细线虫模式图肝毛细线虫成虫寄生于肝,产卵于肝实质中,虫卵沉积导致肉芽肿反应和脓肿样病变,肉眼可见肝表面有许多点状珍珠样白色颗粒,或灰色小结节,其大小为0.1~0.2cm。脓肿中心由成虫、虫卵和坏死组织组成,虫体可完整或崩解,虫体和虫卵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图13-30)。患者可表现有发热、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白细胞增多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性贫血颇为常见,严重者可表现为嗜唾、脱水,甚至死亡。

图13-30肝毛细线虫在肝内(切片)

C.h.虫体E.虫卵

诊断本病相当困难。肝组织活检病原体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肝病患者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者,可考虑用免疫学方法作进一步检查。人感染是由于食入感染期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迄今全世界确诊为肝毛细线虫病的患者共25例。我国仅发现1例人体感染,徐秉锟()在广东从1位人体肝组织病例切片取得虫体。尽管报道的病例不多,但大多数引起死亡,故应予以注意。另外还发现肝毛细线虫假性感染病例15例,分布在海南10例()、广东3例()、四川l例()和台湾1例(),这种假性感染是因为食入含肝毛细线虫卵的鼠肝或兔肝,虫卵仅通过人体消化道随粪排出,虽可在人粪中查见,但人并未获得感染,即所谓假性感染(spuriousinfection)。真性感染(genuineinfection)在人粪中无此虫卵排出。治疗药物有锑剂、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十、异尖线虫异尖线虫(Anisakis)是一类成虫寄生于海栖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等的胃部,幼虫寄生于某些海栖鱼类的线虫。它属于蛔目异尖科。可引起人体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的虫种主要有5属:即异尖线虫属、海豹线虫属、钻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我国报道的主要是异尖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的虫种。在人体寄生的虫体均为第三期幼虫,中肠部体宽为~μm,无侧翼。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但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亦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人体感染主要是食入了含活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如大马哈鱼、鳕鱼、大比目鱼、鲱鱼、鲭鱼等和海产软体动物如乌贼等而引起。虫体主要寄生于胃肠壁(图13-31),患者发病急骤,酷似外科急腹症,常致临床误诊。图13-31胃壁上异尖线虫人体感染本虫后,轻者仅有胃肠不适,重者表现为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纤维胃镜可见胃粘膜水肿、出血、糜烂、溃疡,晚期患者可见胃肠壁上有肿瘤样物,病理特点是以粘膜下层为中心的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脓肿或瘤样肿物,肿物内可见虫体断片、角皮或肠管等(图13-32)。除在胃肠外,虫体还可在腹腔、泌尿系统、皮下组织等处形成肿物。图13-32人回肠中的异尖线虫(横断面)患者有生食海鱼的病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确诊本病主要依据从胃内检获幼虫。虫体多在胃大弯侧发现。用体外培养的幼虫分泌-排泄物作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本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日本、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以及太平洋地区等20多个国家有本病病例报告。仅日本就报告了3万多病例。主要是这些国家居民喜吃腌海鱼,或喜吃生拌海鱼片、鱼肝、鱼子或用乌贼佐酒,由此获得感染,使本病成为一种海洋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尽管迄今尚未见有病例报告,但在国内市售海鱼中,发现鲐鱼、小黄鱼、带鱼等小型鱼体肌肉或器官组织内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相当高;从东海和黄海获得的30种鱼和两种软体动物发现带幼虫率为84%。此外,近年来被国内广为接受的三文鱼也可被异尖线虫感染,可见我国人群有感染异尖线虫病的潜在危险性。胃肠道异尖线虫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可用纤维胃镜检查并将虫体取出。(夏超明)(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第十三章线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似蚓蛔线虫

第三节毛首鞭形线虫

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

第五节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六节粪类圆线虫

第七节旋毛形线虫

第八节丝虫

一、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二、旋盘尾丝虫三、罗阿罗阿丝虫

第九节广州管圆线虫

第十节其他寄生人体的线虫(1-5)

一、东方毛圆线虫二、美丽筒线虫三、结膜吸吮线虫四、棘颚口线虫五、艾氏小杆线虫本篇章相关资料

蛔虫、鞭虫、钩虫-线虫(上)?形态看看

旋毛虫、蛲虫、丝虫-线虫(下)【形态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shih.com/lcxsyfz/4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