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袁女士,患有尿毒症和糖尿病,平时都很听从医生的嘱咐,身体状况维持得还行。最近和亲朋好友一起聚会,放飞自我,吃了不少“山珍海味”,这下把她推到了死亡的边缘,幸运的是她及时赶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重症监护室等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把她拉回了美好的人间。
8月底的一天,行人走在路上就感觉像是在铁板上炙烤。血透室里,机器有规律的运行着,气氛平静又安详。骆美良护士长发现是一直在血透室接受治疗的袁女士还没有来,“今天是她做血透的日子,其他病人都在做血透了,都超过40多分钟了,她去哪里了呢?”突然,体重斤的袁女士跌跌撞撞地挪进血透室一头栽倒在病床上。“我难受死了,快救救我!”只见袁女士两手紧紧的抓着胸前的衣服,双眼翻白,口唇青紫,骆美良护士长马上紧急呼救。
肾病科副主任刘连升在接到呼救后第一时间从办公室飞奔到血透室,而此时,袁女士的病情进展的很快!身边的护士在喊她名字的时候,已经没有反应,意识不清,测颈动脉搏动消失,还出现了小便失禁。
“快进行抢救!”在刘主任的指导下,骆美良护士长带领当班护士们争分夺秒地行动起来,胸外心脏按压、吸痰、气管插管等紧急抢救。心电监护显示,袁女士此时有“室颤现象”,除颤仪到位后立马开始工作。第一次,使用了除颤仪之后,袁女士毫无反应。于是,间隔30秒,再一次除颤,袁女士的心率转为“窦性心律”。抢救20多分钟后,袁女士的生命体征逐步恢复,医护们将她转送至ICU。
ICU医生对她的病情进行了仔细的评估,结果她的BNP(B型利钠肽)高到测不出,检验科医生都打来了危急值通知电话。后来,医生向袁女士询问病因发现,她近期没有遵医嘱控制液体摄入,和亲友聚餐吃了不少“山珍海味”,这对于一名需要血透的患者来说,这些都是“危险动作”,所以才导致了她发生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的情况。接下来的三天,ICU医生为她进行了CRRT(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把过多的水分持续、平稳地从体内去除。三天后,袁女士的病情逐渐稳定,转回肾内科普通病房继续接受血液透析和抗心衰治疗。“以后我一定要遵医嘱,再也不敢贪嘴了。”袁女士向骆美良护士长赠送了锦旗,感谢医护人员的“救命之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的好坏、存活年限的长短、生活质量的高低,与患者是否遵从饮食原则有直接关系。
透析患者大多存在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问题,只有采用合理的饮食,满足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补充每次透析丢失的营养物质成分,才能使透析患者生理机体处于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在纠正营养不良的同时,要加强饮食管理,限制液体摄入,限钠、限钾、限磷,补充钙剂、维生素。
目前处于维持性透析状态和尚未进入透析状态的慢性肾衰患者都对血液透析这一治疗还存在较多的疑问。
01
对血液透析治疗认识不够
许多人对血液透析非常恐慌,他们认为一旦做了透析,就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容易“成瘾”。殊不知血液透析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替代了人体部分的肾脏功能,患者需要长期接受透析治疗是因为肾脏已经丧失了排除水分和“毒素”的能力,没有办法继续维持正常生活,并不是因为做了透析而导致“成瘾”,不选择透析,就成了“活人被一泡尿憋死”,在医学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是非常可惜的。接受规范的透析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甚至能回归到生病前的生活。我们透析中心就有许多透析病人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学习。
02
选择透析的时机太晚
医学界认为尿毒症应早期进行透析治疗,而我们大多数病人只有当出现危急的并发症如明显的浮肿、恶心呕吐、周身不适或精神症状,才开始透析。这样不但危险性大,而且可使机体发生一些永久性损害,最终无法纠正。
03
透析间隔时间太长
许多病人以为透析次数越少越好,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国外和国内资料研究表明只有透析充分(医院做透析充分性测定)才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缺斤少两”地接受透析治疗,还是会造成许多脏器功能受损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04
忽视饮食调养
尿毒症要注意控制蛋白的摄入,但在透析的病人中一定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透析病人成人每日优质蛋白摄入1g/kg体重,要注意限制饮水量,两次透析之间体重不宜超过干体重的5%,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及钙剂。避免使用高磷类食物如花生、黄豆、猪肝等;忌食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辣椒、咖啡、酒等。
05
忽视体重管理
血透专职医生会为每一个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制定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干体重”,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可超过“干体重”的5%,否则可能导致下次透析无法“还清”过多的水分,长期以往体内容量负荷越来越重,就会出现心功能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干体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身体状态的改变,医生会相应作出调整。所以肾友们应当特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