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总降不下去,停激素病情就会反复,该怎么办?
蛋白尿几乎贯穿于肾病整个发展过程中,是影响病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当肾脏组织肾小球受损后,导致滤过膜间隙越来越大,继而本不会出现在尿液中的大分子蛋白,便会漏出到尿液中,最终形成蛋白尿。因此要解决蛋白尿的问题,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是关键。
蛋白尿一直不转阴,2点原因不容忽视
1、肾功能受损无法逆转,蛋白要转阴也不容易
肾病3期后发展到肾功能不全阶段,此时肾脏组织、细胞出现实质性的损害,是无法恢复逆转的,因此蛋白尿漏出可控制但难以治愈。
2、延缓肾功能进展,不同病情蛋白尿控制程度要求不同:
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膜性肾病早期、微小病变肾病、轻度系膜增生肾病等肾病,蛋白尿定量要求降到0.15g以下;
中重度系膜增生肾病、I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2、3期,尽量把蛋白尿控制在1g以下更有助于降低尿毒症风险。
而对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病等来说蛋白尿并不是治疗重点,保持1.5g以下就好。
因此不同病情的肾友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规范蛋白尿水平,没必要太过苛刻。要说第1点先天病理因素我们无法决定,第2点就主要看肾友的表现了。
.x.xx
激素治疗中,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具体是哪些患者?
01激素抵抗:足量激素(每天每公斤体重1mg),8周无缓解;
02激素依赖:减量过程中、或停药2周内复发;
03频繁复发:6个月内复发达到2次,或1年内复发达到3次。
什么情况下蛋白尿有逆转的可能?
肾病炎症反应初期,积极治疗可以转阴
这一阶段肾脏仅存在轻微的炎症,积极服药消炎药物,不会造成肾小球的损伤,肾功能也不会出现下滑。因此肾友一旦确诊病情,应积极治疗,不要拖拖拉拉错过治疗时机。
病理类型较轻的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病种类较多,不同病理类型出现的症状不同,也决定着最终的预后,比如膜性肾病早期有20%左右的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发展到中后期发生肾衰竭风险也较高。
所以有些病理类型轻的肾病,本身肾功能受损较轻,再加上症状轻微,蛋白尿治疗后也易恢复,如微小病变型肾病、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对激素敏感的膜性肾病等。
一旦确诊是这些类型肾病的患者,一旦要积极服用激素等相关消炎药物治疗,蛋白尿转阴几率更高。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典型的症状,一旦肾功能恶化,微量白蛋白尿就会转化为大量蛋白尿。
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早期阶段,需要积极控制血糖稳定,以免加速肾脏损伤,加重蛋白尿。
蛋白尿虽难以招架,其实控制但不很难,有2点很关键:
1、及时治疗,抢时间
慢性病发展都存在这样的规律,治疗越晚,病情发展到最后阶段,治疗难度也会越大,治愈的机会也会更小。
肾病也不例外,因此肾友们一旦确诊病情,就该及时治疗,不要觉得不疼不痒就不治,为肾功能恢复争取更多的时间。
2、解决感染问题
不少肾友存在蛋白尿反复的情况,大多与感染相关,常见如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泌尿系统感染、口腔感染等等,因为肾脏本身处于病态,虽然治疗后情况好转,但如一旦发生炎症,还是会直接侵袭肾脏,造成炎症复发,蛋白尿也自然跟着复发。
解决感染问题,提高免疫力,抗病能力是关键。
提醒大家在尿蛋白初期进行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的,原则上如果将尿蛋白定量持续控制在1g/d以下的话,对肾功能的影响就比较小了,也能大大降低肾衰竭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