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狼疮性肾炎(LN)是SLE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临床表现。
2.由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肾间质、肾小管沉积所致,病理多样且多变。
3.临床变化多样,可仅有血尿和(或)蛋白尿,可为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肾衰竭。
4.积极治疗后,短期疗效较好,长期预后不佳。
二、发病机制
1.为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2.大多为循环免疫复合物,少数为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
3.抗磷脂抗体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功能障碍、血栓性微血管病变、肾损害。
4.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加重肾脏损害。
三、病理
(一)肾小球病变
1.基本病变
(1)细胞增殖(系膜细胞、内皮细胞、新月体形成)
(2)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系膜区、基底膜、上皮下、内皮下,以IgG为主)
(3)毛细血管袢纤维素样坏死。
(4)炎症细胞浸润。
2.病理分型及表现
I型:系膜轻微病变性狼疮性肾炎,光镜下正常,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
Ⅱ型:系膜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系膜细胞增生伴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
Ⅲ型:局灶性狼疮性肾炎(累及50%肾小球)。
Ⅲ(A)型:活动性病变:局灶增生性。
Ⅲ(A/C)型:活动性伴慢性病变:局灶增生硬化性。
Ⅲ(C)型:局灶硬化性。
Ⅳ型:弥漫性狼疮性肾炎(累及≥50%肾小球)。S(A):节段增生性;G(A):球性增生性;S(A/C):节段增生和硬化性;G(A/C):球性增生和硬化性;S(C):节段硬化性;G(C):球性硬化性。
V型:膜性狼疮性肾炎,可以合并发生Ⅲ型或Ⅳ型,也可伴有终末期硬化性狼疮性肾炎。
Ⅵ型:终末期硬化性狼疮性肾炎,≥90%肾小球呈球性硬化。
(二)肾小管——间质病变
见于50%以上的LN,尤其Ⅵ型LN,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管基底膜呈颗粒样沉积。
(三)肾内小血管病变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透明血栓,非炎症性坏死和血管炎。
四、LN病理活动性指标
1.判断病情、预后,指导治疗。
2.狼疮性肾炎病理改变的活动性评价。
活动性病变
慢性化病变
肾小球病变
细胞增生
纤维素样坏死
多形核细胞浸润/
核碎裂
细胞性新月体
微血栓
白金耳样改变
苏木素小体
肾小球硬化
纤维性新月体
陈旧性球囊粘连
肾小管一间质病变
单个核细胞浸润
肾小管坏死
水肿
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萎缩
血管病变
纤维素样坏死
血管硬化
五、临床表现
病情迁延、反复。
I型:无明显肾损害表现(原常规正常)。
Ⅱ型:镜下血尿和轻、中度蛋白尿。
Ⅲ型:血尿,30%NS,20%肾功能损伤,高血压可有可无。
Ⅳ型:50%NS和肾功能损伤,血尿明显,高血压多见。
V型:NS、肾功能损伤少见。
Ⅵ型及Ⅲ型:C3、抗dsDNA抗体、肾小管一间质损害多见,偶见早于、重于小球损害。
六、诊断
1.诊断依据
(1)特异性的免疫学指标。
(2)多系统损害。
(3)病理改变。
①“白金耳环”、“满堂亮”、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等。
②肾小球增生性病变明显。
③V型也有增生性病变。
④肾小管一间质、血管受累。
2.活动指标
(1)发热、皮疹、关节痛、狼疮脑等。
(2)血尿(RBC管型),蛋白尿加重(除外转为V型)。
(3)肾功能恶化(除外肾前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4)免疫学指标:补体,抗dsDNA抗体。
(5)肾脏病理活动性指标。
七、治疗
(一)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1.肾脏病理。
2.病情活动性。
3.其他受累脏器。
4.并发症。
(二)对起始治疗的反应及治疗副作用
1.I、Ⅱ型病理LN治疗
(1)尿常规正常或极轻微改变——仅一般处理。
(2)有血尿和蛋白尿——给予泼尼松10~15mg/d。
(3)有病变活动或肾功能损伤——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或仅增加激素用量,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药物用量。
2.Ⅲ、Ⅳ型病理LN治疗
(1)诱导期治疗
①轻、中度病例(非大量蛋白尿,无高血压,肾功能代偿)——糖皮质激素+CTX。
②重度病例——冲击疗法或加血浆置换(或/和免疫吸附)+人体丙种球蛋白。
(2)维持期治疗
1)随病情稳定:完全缓解3年以上,药物逐渐减量的至停用。
2)LN缓解标准
①尿常规:BLD(-),管型(-),蛋白1g/d。
②血C3和抗dsDNA抗体正常。
③肾外表现或很轻。
④仅有蛋白尿,或仅有抗dsNDA抗体升高,而无其他狼疮活动证据。
3.V型病理LN治疗
(1)50%可自行缓解。
(2)有大量蛋白尿者应治疗
①首选泼尼松。
②伴有增生者参照Ⅲ、Ⅳ型方案。
(3)积极控制高血压。
(4)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和诱发活动的因素。
(5)定期复查UR、肾功能、血补体、抗dsDNA抗体。
(6)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宝典来源:考试宝典网
风湿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RP
high-med.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