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狼疮性肾炎生理
狼疮性肾炎炎症
狼疮性肾炎红肿
狼疮性肾炎治疗
狼疮性肾炎感染
狼疮性肾炎发作

中医临床学内科之关格篇

中科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bdfzz/zzzl/

《中医临床学》内科之关格篇

关格是指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本病主要因脾肾阳虚,浊毒壅阻,三焦气化失司所致。关格晚期,浊毒、瘀血相因为患,可致五脏俱伤而见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变证多端,病情渐入危境。常见于西医的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家族性肾炎、中毒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病、多囊肾、痛风性肾病、多发性肾结石、尿潴留、肝肾综合征、前列腺增生、下腔静脉栓塞、肾血管狭窄等病症。关格之名,始见于《内经》,但其论述的关格,一是指脉象,一是指病理,均非指病证,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正式作为病名提出,该书《平脉法》篇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认为关格是以小便不通和呕吐为主证的疾病,属于危重证候。近年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历代治疗关格的通腑降浊法治疗尿毒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素患水肿,癃闭,尿浊,反复尿血,腰痛等病发展演变而成。

《内经》认为“阴阳俱盛,不得相营”。《丹溪心法》认为“有痰”和“中气不运”。《景岳全书》则认为“肾虚”等。从正气来说,主要在肾,波及于脾。从邪气来说,在于水湿内渍。迁延日久脾阳不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造成关格。其病变为浊邪壅塞三焦,使正气不得升降,三焦之气不行,故浊气逆而吐逆,下壅而不得大小便。浊阴不化,导致上干清窍,或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风阻痰火所致。

1.尿浊浸淫脏腑此证因久患水肿等病,肾脏损伤严重,功能衰竭,肾阳虚衰。不能蒸化水气;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停聚,尿浊壅塞,则小便不利。尿浊留滞不去,内侵脏腑,外淫肌肤。在脏腑潴留膀胱,尿浊不泻;停阻中焦则脾胃升降受阻,浊气上逆;尿浊之气上逆,犯及心肺,则肺失清肃,心气不舒,浊邪不能下降,清阳不得上济,则清窍失聪;肾与膀胱、心、肺、脾胃俱病之证。浊邪外淫肌肤,则肌肤甲错,瘙痒落屑,尿浊停阻,及心、肺、脾胃、膀胱、脏腑俱病其证甚危。且病久气血被耗,脾肾阳虚气血资生之源不足,表现一派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养之危证。

2.内生风阳痰火若阳损及阴,渐至阴精衰竭,阳失所养,则孤阳亢盛,亢阳失制,易化火生风,风火煎津成痰,就形成了风、阳、痰、火炽盛的证候。这样的病理变化,往往由脾肾阳虚,渐次累及肝肾阴虚,久之阴虚则火旺,虚火灼津则成痰,或阴虚不能制阳则阳亢,阳亢则肝风内动,挟痰火上扰,浊邪上干神明,则清窍失聪,神识被蒙。或肝风内动,风阳横逆经脉,则头摇,肢颤,抽搐。或风火伤于络脉,络脉被损,容易出血,可出现鼻衄,齿龈出血,大便色黑等。也有一些病人,不出现阴虚症状,以阴精暗耗,尿浊久留化热,出现湿热尿浊停阻诸证。

总之,本证的病理以阳虚、阴阳两虚为本,尿浊滞留,侵害肾、肝、心,脾、肺、及膀胱、胃等脏腑,病理变化过程中可产生风、阳、痰、火,久留化热为标证。临床常见虚实兼杂者。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关格的临床表现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症。小便不通发生在前,呕吐出现在后,呕吐出现后则表现为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证候。但在其病程中,兼症甚为复杂,可归纳为两个阶段:

1.前期阶段在具有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病病史及原有疾病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面色苍白或晦滞,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腰脊酸痛,或伴水肿,尿量明显减少,头痛不寐,食欲不振,晨起恶心,偶有呕吐,舌质淡胖,伴有齿印,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或细弱。本阶段以脾肾阳虚为主,但也有部分病人见有头晕眼花,舌质偏红,脉细数等阴虚征象。

2.后期阶段前期阶段症状不断加重,也有一部分关格病前期阶段症状并不明显,在重感外邪、手术等因素作用下,可突然出现关格的后期阶段症状。症见恶心呕吐频作,口中秽臭或有尿味,或腹泻,一日数次至十多次不等,便秘,肌肤干燥,甚则肌肤甲错,瘙痒不堪,或皮肤有霜样析出,呼吸缓慢而深,咳喘气促,胸闷心悸,或心前区疼痛,水肿较甚,尿量进一步减少,甚则不通,牙宣,鼻衄,肌衄,呕血,便血,四肢搐搦,狂躁不安,谵语昏睡,甚则神志昏迷,舌苔厚腻或黄腻而干燥,或花剥,脉沉细、细数或结或代。

(二)理化检查

常规肾功能、B超、CR等检查。

(三)诊断要点

1.具有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临床特征。

2.有水肿、淋证、癃闭等肾病病史。

3.结合肾功能、B超、CR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

1.走哺走哺主要指呕吐伴有大小便不通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往往先有大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以是胃内的饮食痰涎,也可带有胆汁和粪便,常伴有腹痛,最后出现小便不通,类似于关格。但走哺属实热证,其病位在肠。关格是先有小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病机是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蕴为标,属本虚标实之病证,其病位主要在肾。故与关格有本质的区别。《医阶辨证·关格》说:“走哺,由于大便不通,浊气上冲,而饮食不得人;关格,由于阴阳之气倒置,上不得人,下不得出。”

2.癃闭癃闭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一种病证。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鉴别。癃闭一般无呕吐症状,而关格必有呕吐。不过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并非都由癃闭发展而来,亦可由水肿、淋证发展而成。

三、辨证论治

(一)关格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以脾肾亏虚为主,实以湿浊毒邪内蕴为主。若病邪严重损伤正气,则转化为以五脏衰竭为主的本虚证。关格前期主要为脾肾阳衰,阳不化湿,故治疗应以健脾益肾、温阳补气为主。后期为虚实夹杂,脾肾更衰,水湿、浊毒、痰热、瘀血壅滞三焦,治疗在温补脾肾之中分别给予止呕利尿、化痰降浊、开通疏利、活血祛瘀、息风止痉等法。

1.脾阳虚损证

证候:泛恶呕吐,小便短少,面部或下肢浮肿,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唇甲苍白,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

黄芪30g,附子10g,制大黄6g,车前子15g(布包),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枸杞子10g,薏苡仁30g。

2.肾阳亏虚证

证候:小便不通,短少色清,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呕吐,面色苍白而晦滞,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质淡白而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温肾益肾,温阳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附子10g,肉桂3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0g,白芍30g,车前子15g(布包),牛膝10g,生姜6g。

3.肝肾阴虚证

证候:小便短少,泛恶呕吐或干呕,面部烘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益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24g,山药30g,山茱萸15g,泽泻10g,茯苓15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牛膝10g,车前子15g(布包)。

4.湿热蕴结证

证候:呕吐频作,尿少便秘,脘腹痞满,胃纳不佳,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降逆止呕。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竹茹10g,法半夏9g,茯苓15g,枳实10g,大黄5g,茵陈30g,梔子10g,陈皮10g,生姜6g。

5.浊毒入营动血证

证候:小便不通,呕吐臭秽或呕血,发热,渴喜冷饮.齿鼻崛血,烦躁,便秘,舌红绛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90g(先煎),生石膏30g(先煎),竹叶10g,丹皮10g,连翘10g,知母10g,白芍30g,黄芩10g,黄连6g,梔子10g,生地黄10g,生甘草6g。

6.痰湿蒙蔽清窍证

证候:尿少水肿,恶心呕吐,痰涎壅盛,咳嗽气急,呼吸深缓,表情淡漠,神志昏蒙,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湿,芳香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胆南星10g,法半夏9g,枳实10g,茯苓30g,陈皮10g,石菖蒲10g,竹茹10g,木香6g,炙甘草6g。

7.肝风内动证

证候:小便不通,泛恶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头痛,目眩,手足抽搐,烦躁不安,舌暗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化浊。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大定风珠加减。

天麻15g,钩籐15g,石决明30g(先煎),栀子10g,杜仲10g,桑寄生10g,牛膝12g,黄芩10g,夜交藤30g,茯神30g,生龙牡30g(先煎)。

8.命门衰竭证

证候:面色苍白,手足逆冷,汗出心悸,泛恶呕吐,口有尿味,尿少或尿闭,舌淡苔灰黑,脉沉迟。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附子9g,肉桂6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30g,泽泻10g,车前子15g(布包),山茱萸12g,黄芪30g,猪苓15g,甘草6go

(二)治疗关格病尚可应用灌肠疗法,常用的灌肠方药有:

1.降浊灌肠方:生大黄、生牡蛎、六月雪各30g,浓煎ml,高位保留灌肠,约2—3小时后,应用-ml清水清洁灌肠,每日1次,连续10日为1个疗程。休息5日后,可继续下一个疗程。

2.降氮汤:大黄30g,桂枝30g,煎成ml,保留灌肠。

四、临证权变

本病多因水肿、癃闭、淋浊等病发展演变而来,一俟关格证候出现,即成笃重之证。证情多为虚证,或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肺脾气虚,脾肾阳虚为重;或肺脾气血两虚,或肝肾阴虚,或相互兼见。从邪实来看,尿浊浸淫,久成浊毒,以肺脾气虚,不得宣达运化,而湿痰壅盛,浊毒弥漫;肝肾阴虚而阳亢风动,致成风、阳、痰、火与浊毒相杂之邪实。

临床对此证须有全面了解,正确估计,分清标本,别其缓急,急则治标,重用以降泻、熄风、潜阳、清热、通窍之剂,标证缓解,当扶正固本,或标本同治,以温补气阳,滋养阴血之剂为主,调理脏腑,翼其徐徐康复,不可妄图速效。

具体治法的应用,一般情况下都应标本兼治。凡气虚阳虚者,多兼有浊毒之邪,治宜温阳降浊,益气降浊。凡血虚阴虚者,多兼风、火、痰、阳之邪,故治宜养血降浊,或滋阴降浊,同时火盛者,应清热凉血解毒;浊毒风火炽盛,窜扰血分,证见吐血、衄血者,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阳亢风动者,宜潜阳熄风。治疗及时得法,多能缓解症情。倘病重势急,用药可不过猛竣,如补阳常重用参附,补阴重用生地、玄参,清热用黄连、栀子,降浊用大黄芒硝等,以免病重药轻,难以奏效。此外,应注意保护脾胃,常因浊气上逐而呕吐,方中当佐用竹茹、半夏、陈皮、姜、枣之类,和胃降浊。对病势演变应注意观察,及时处理,见有昏迷、抽搐、喘急、出血,都是病情恶化之征象,治疗应随时采取应变措施。

{调护}

关格病是由水肿、淋证、癃闭、臌胀、黄疸、肾痨等病证发展而来,预防本病,首先应防止以上诸病的发生和发展。若已经患了关格,尚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脂肪,低蛋白、富有维生素的饮食。皮肤发痒者,应保持皮肤清洁,每天以热水洗擦,不得用肥皂和酒精。呼吸有臭味者,宜多嗽口。饮食不宜过咸,忌肥腻,炙烤等不易消化等物。

{应用例案}

例一李某某,男,42岁,教师,年4月13日。患者因右肾肿瘤而手术,以后肾功能欠佳。今年二月,感冒后出现恶心、尿少,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尿毒症”。目前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小便不利,面色萎黄虚浮,倦怠乏力,头昏,腰痛,下肢浮肿下午尤甚,有时四肢抽筋,胸肩痛楚脉濡细无力,舌质淡胖。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浊气上逆,胃失降和。病势沉重。先拟温肾益气,解毒和胃,大黄附子汤加减。

熟附子9克,先煎制川军6克黑料豆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山药9克生牡蛎30克陈皮9克姜竹茹6克

二诊:上方共服22剂,近日呕吐已止,腹泻亦减,四肢抽筋消失,小便较前略畅,头昏,困惫无力,胸肩痛楚。舌脉如前。病情略有起色。再守原意,原方去山药,加丹皮9克,制川军改为9克,黑料豆改为30克。

三诊:上方七剂,头晕恶心均减,精神好转,食欲进步,每餐三两,有时胸肩部牵痛,足跟疼痛,晨起四肢无力,大便每日3至4次。脉濡细,舌质淡胖。再守原法。

四诊:胃纳如前,无恶心呕吐,头晕,胸部隐痛已减。再守原意。

熟附子9克,先煎制川军9克黑料豆30克篇蓄草12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当归9克陈皮9克

五诊:无恶心,纳食佳,胸腹部略感不舒,翻身及咳嗽时隐痛,肢软无力,每日大便3至4次。

熟附子9克,先煎制川军9克黑料豆30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9克郁金9克丹参9克篇蓄草12克七剂。(《黄文东医案》)

按:患者由于脾肾阳虚,气化不利,以致腰痛、头昏、尿少,浮肿;由于浊气上逆,胃失降和,以致呕吐,厌食。此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属于危重的“关格”症。故用熟附子以温督助阳;党参,白术、山药以益气健脾;制川军配黑料豆以解毒,使浊邪得从二便中排泄出去;生牡蛎以潜阳,兼有制酸解毒作用;陈皮、竹茹以和胃降浊。经一段时间治疗呕吐消失,精神好转,胃纳增加,使病情逐步转危为安。

五、文献摘录

《景岳全书·关格》:“关格一证,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证也。如《六节藏象论》、《终始》篇、《禁服》篇及《脉度》、《经脉》等篇,言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难》曰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八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以尺寸言关格,已失本经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不以此相传,……。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曝十寒,得失相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医门法律·关格》:“治吐逆之格,由中而渐透于上;治不溲之关,由中而渐透于下;治格而且关,由中而渐透于上下。”

《证治汇补·癃闭·附关格》:“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

《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溺毒入血,血毒攻心,甚或因毒上脑,其症极危,急宜通窍开闭,利溺逐毒,导赤泻心汤(陶节庵《伤寒六书》方)调入犀珀至宝丹,或导赤散合加味虎杖散(廉臣验方)调入局方来复丹二三钱,尚可幸全一二。此皆治实证之开透法也。”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熊江

校正:郑东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shih.com/lcxsysl/4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