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大讲堂:第57讲
题目:疑难狼疮性肾病病例讨论
讲者:史伟
单位:广西中医院
2本期视频知识点
一、病例介绍
患者是一位女性,60多岁,年9月份就诊,主因肢体浮肿反复发作2年多。起因是年初夏外出旅游归来,颜面部出现红色皮疹,皮疹开始痒,颜色加深,开始未在意,皮疹颜色逐渐加深后,就出现了四肢的浮肿,曾就医院,入院以后行肾活检及其他一系列的检查,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4加5型,予规范的西医治疗,足量的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了7个月,患者面部的红斑很快就消失,但是肾脏的情况并不理想,7个月后环磷酰胺已经用到每日7-8g,但是肾脏的情况不理想,就换用了小西,规范的小西一天6粒加激素治疗.治疗9个月后肾脏状况依然没有缓解,浮肿明显,尿蛋白较多,又加用了环孢素,当时考虑用小剂量联合多靶点的治疗方案,又治疗了1年的时间,经过这一年,患者肾外的症状控制得很好,但是狼疮肾依然不理想。遂就诊于我院。入院症见全身浮肿,中度至重度的浮肿,胸水及腹水都存在,怕冷明显,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少腹胀,便溏,经常腹泻,小便量ml左右。患者就诊时口服激素6g/天,小西4粒/天,环孢素6粒/天,以及对症治疗的药物。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平时经常胃痛,吃水果及蔬菜稍多即腹泻,血压偏高,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重按无力,实验室检查结果,SSA抗体阳性,SM抗体阳性,尿蛋白6g-7g,血浆白蛋白18g/L,肌酐稍微增高,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稍微增高,补体正常,肝功基本正常。有骨质疏松症,胸11、12椎及腰3椎有陈旧性压缩性骨折,肾脏超声提示肾脏基本正常。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余检查基本正常。中医诊断为红蝴蝶疮病导致的水肿,阴水,脾阳亏虚;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4+5型,高血压,十二指肠溃疡,类固醇糖尿病,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入院以后,在中医病机的梳理中,我们认为她是红蝴蝶病引起的水肿的表现,全身水肿,四肢不温,腰部以下按之如泥,纳差,腹胀,舌胖,脉浮细无力,我们考虑是脾阳亏虚为主,病性为虚,病程2年多,病情长期不能得到缓解,主要的病味在脾,累及到肾,脾阳虚较重,在这时如果阳虚的症状得到较好的治疗,病情是有希望改善的,初诊我们采用温运脾阳利水的原则,处方是以实脾饮加减,浓煎温服,除了中药治疗,我们还选用艾灸治疗,穴位选择脾俞、三焦俞、肾俞、气海、水分以温和灸治疗。患者胃脘不适,我们选用花椒和吴茱萸加盐炒热温敷上脘部。饮食要求低盐饮食,多食用黄芪、赤小豆炖鲫鱼,限制饮水量以及生冷食物,经过这样的治疗,我们就给他减量强的松,余诊疗不变。血糖进行胰岛素控制。经过该治疗6周后激素减量到4片,小西由4片减到3片,患者水肿没有太多改变,四肢不温及胃脘部疼痛得到较好改善,尿量有所增加,经过我们的分析,该理法方向是正确的,并没有对它进行大的调整,只是在用药上做了些许调整,因为胃脘疼痛好转,停用外敷药物,治疗6周以后,激素及小西减量到2片,环孢素不变,血糖也逐渐平稳,胰岛素量也减轻。患者血脂一直较平稳,他汀类药物也减量,患者腹胀感觉减轻,水肿也有所好转,程度有所减轻,尿量也增加到ml,舌脉变化不是很大。脾阳得到恢复,水湿泛滥的情况得到控制,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我们的治疗大法依然没有大的改变,因为患者尿量增多,所以我们利尿的药物有所减轻,而且在我们利水的过程中,担心损伤患者的肾气,加了一些补肾气的药物,如枸杞子和菟丝子,这样的治疗又维持了半年,患者的激素使用就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的小剂量,每天2片,停用小西,环孢素1天3粒,血糖已经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改善,水肿症状消失,胸水消失,还有少量腹水,患者尿量恢复正常,在1ml以上。我们认为患者的脾阳亏虚得到恢复,但是仍需维持治疗,我们就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艾灸也教会病人自己在家治疗。6个月后患者各方面改善较好,24小时尿蛋白2-3g,肾功能开始恢复,血浆白蛋白开始上升,我们狼疮性肾炎的白蛋白难以恢复,现患者血浆白蛋白上升到30g/L,我们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二、总结
该患者入院以来,诊断明确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医院治疗狼疮的基本方案,加上了温运脾阳的中药,在中药以及其他一些外治法的基础上,患者的病情慢慢得到改善,表现在血压稳定,药量减少,患者的尿量、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我们在治疗该患者中的体会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首先要把病机弄清楚,该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水肿,水肿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就该患者而言,我们认为她的主要病位在脾,脾在中焦,属土,脾的功能恢复,肾主水以及肺主通条水道的功能也会得到恢复,而且患者的其他症状也恰好是一派脾阳亏虚的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主,腹泻,腹胀,舌淡等,都符合脾阳亏虚的表现,所以我们从脾阳入手,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得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加用外治法也取得较好疗效,患者胃病病史,过多的使用口服药物会给其增加胃肠负担,所以我们的感受是中医治病不能完全根据它的病名治疗,最应该把握的是辨证论治。
3观看方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