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狼疮性肾炎生理
狼疮性肾炎炎症
狼疮性肾炎红肿
狼疮性肾炎治疗
狼疮性肾炎感染
狼疮性肾炎发作

免疫检验10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和

点击上方蓝字   常用检测方法:

  (1)单向免疫扩散法(RID)。

  (2)速率散射比浊法。

  (3)IgD和IgE太微量,可用ELISA法和RIA(放射免疫测定)。

  (4)IgG亚类可用ELISA和免疫电泳法医

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意义:免疫缺陷病(B细胞)时,Ig下降或缺失。

2、一般免疫球蛋白浓度在同年龄2SD(标准差)范围内为正常。总免疫球蛋白浓度IgG+IgM+IgA)>6g/L,或IgG>4g/L,同时抗体功能试验正常者,可排除抗体缺陷。

总免疫球蛋白浓度<2g/L常表示明显的抗体缺陷。浓度中度降低(如IgG浓度在2~4g/L之间或总免疫球蛋白在4~6g/L没有诊断意义,需结合抗体功能试验。

(1)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Ig总量3g/L、IgG2g/L、IgA0.05g/L、IgM0.1g/L.

(2)Ig值生理范围宽,检测方法不同而差异大,所以要多次检测。

(3)ID原发性多为婴幼儿,要根据各年龄组的变化不同定值。

(4)T细胞和单核细胞缺陷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抗体缺陷,有时应同时测定。

3、血清IgG亚类测定的临床意义

IgG有4个亚类,中IgG1最多,IgG4最少。IgG亚类的含量随年龄的不同而变化。当某一IgG亚类含量低于年龄对应的参考范围时,就称为IgC亚类缺陷。

(1)临床上IgG亚类缺陷可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扩张以及哮喘。

(2)IgA缺乏症常伴有IgG2缺陷。

(3)IgG亚类异常增高主要见于Ⅰ型变态反应。

4、尿液Ig测定及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液中的Ig含量甚微。在滤过膜损伤轻微时,尿液中以IgG滤出增多为主。当滤过膜损伤严重时,尿液中除IgG滤出外,分子量较大的IgM也开始滤出。

临床上常选用测定尿液和血液中的转铁蛋白(TRF)及IgG含量,计算选择性蛋白尿指数(SPI),以此来评估肾小球滤过膜破坏程度及观察治疗效果和预后。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计算公式为:SPI=(尿IgG/血清IgG)/(尿TRF/血清TRF)。

SPI≤0.1表明肾脏有高度选择性地排泌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为微小病变型肾病;

SPI≥0.2表明肾脏是非选择性地排泌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肾病较为严重,比如,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与肾病综合征。

5、脑脊液Ig测定及临床意义

IgG、IgA、IgM在CSF中的浓度依次递减。

临床上主要通过测定白蛋白商值(Albquotient,QALB),即测定CSF中白蛋白(AlbCSF)和血清白蛋白(AlbS比值来反映血脑屏障受损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白蛋白商值=[AlbCSF/AlbS×0]。

当商值<9时,提示血脑屏障无明显受损;

9~15为轻度受损;

15~33为中度受损;

33~为重度受损;

>为完全破裂。

QALB轻度升高,常见于急慢性病毒感染、多发性硬化、神经病毒、带状疱疹性神经节炎、脑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

QALB中度升高,常见于急性神经疏螺旋体病、条件致病性脑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QALB重度升高,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单纯性疱疹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

6、冷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CG)又称冷免疫球蛋白,是血清中的一种病理性蛋白质。该蛋白在0~4C时发生沉淀,在37°C又溶解。冷球蛋白在低温时产生沉淀。

冷球蛋白可分为三种类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1)I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由IgM、IgG、IgA或本-周蛋白组成,大约25%的冷球蛋白属于此类型。

临床上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2)II型为单克隆混合冷球蛋白,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自身IgG组成,分为IgM-IgG.IgG-IgG、IgA-IgG,大约25%的冷球蛋白属于此类型。

临床上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3)III型为多克隆混合冷球蛋白,由两类或两类以上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组成,即抗原和抗体都是多克隆的,大约50%的冷球蛋白属于此类型。

临床上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

三、补体检测

1、补体的大多数组分都是秸蛋白,且多属于β-珠蛋白。

2、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为C3、C4

3、正常血清中含量最低的补体成分为C2

4、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乙醇等均可使其失活。加热56°C30分钟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5、补体的激活途径主要有三种:经典途径、替代途径、MBL途径

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aC5转化酶:C4b2a3b

替代途径C3转化酶:C3bBbC5转化酶:C3bBb3b

6、CH50测定法、免疫溶血法的原理。

⑴CH50测定法的原理:

补体的主要活性是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协助抗体溶解抗原。利用绵羊红细胞(SRBC)与相应抗体(溶血素)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致SRBC裂解而出现溶血现象。这种活性可通过溶血反应进行检测。

当红细胞和溶血素量一定时,在规定反应时间内,溶血程度与补体用量(活性)呈正相关,但非直线关系,而是特殊的S形曲线。曲线在30%~70%之间最陡,几乎成直线,溶血程度对补体量的变化敏感,故实验中,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

⑵免疫溶血法(测活性非含量)原理:指示系统SRBC与溶血素试验系统两组补体

①实验反应系统中的补体:R试剂(选用或制备缺少某补体成分的试剂)

②待测血清中的补体(测其单一成分的活性)

7、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及评价。

补体结合试验(CFT),是将免疫溶血作为指示系统,用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中抗原或抗体的传统方法。

原理:五种成分、三个系统、分二个阶段

1.反应系统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

2.补体系统豚鼠新鲜血清

3.指示系统SRBC与相应溶血素,试验时常将其预先结合,成为致敏绵羊红细胞。

第一步:反应系统与补体的作用。

第二步:指示系统利用剩余补体的反应。

如反应系统中有抗体或抗原,则形成免疫复合物消耗补体,使后加入指示系统无多余补体可利用,则无溶血反应发生,反之亦然。

因此,不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而溶血为试验阴性。试验中以50%不溶血作为判断终点。

优点: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易观察,可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不需特殊设备和试剂。

缺点:参与成分多,影响因素复杂,操作繁琐,难于标准化;

1、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shih.com/lcxsyhz/96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