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形态变化
参考值
血红蛋白:男:~g/L;女:~g/L。红细胞计数:男:(4.3~5.8)×/L;女:(3.8~5.1)×/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贫血分级:轻度:90g/L<Hb<参考值;中度:Hb90~60g/L;重度:Hb60~30g/L;极重度:Hb<30g/L。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障、白血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
②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③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失血性贫血。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大量出汗、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
②绝对增多: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山居民;病理性增多——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3)红细胞形态异常
①小红细胞——缺铁性贫血;
②大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③巨红细胞——巨幼细胞贫血;
④红细胞大小不均——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分类,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参考值
白细胞总数:成人(3.5~9.5)×/L;
中性粒细胞(N)比例:50%-70%;淋巴细胞(L)比例:20%-40%。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急性感染:化脓性感染最常见;②严重组织损伤;③急性大出血及急性溶血;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瘤;⑥类风湿关节炎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最常见;②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③系统性红斑狼疮;④脾功能亢进;⑤药物及理化因素作用。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反应、急性中毒。②核右移——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皮肤病、寄生虫感染、血液病。
(5)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某些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3.网织红细胞计数
临床意义
①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明显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指标:治疗3~5天后网织红开始升高,7~10天达到高峰。治疗后2周下降。
4.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
(~)×g/L。
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亢;
②血小板增多——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之后、脾切除术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5.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测定
血沉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
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②损伤及坏死;③恶性肿瘤;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等;⑤贫血。
C反应蛋白
CRP增高见于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肿瘤等的早期。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出血时间测定(BT)
BT延长:①血小板显著减少;②血小板功能异常;③毛细血管壁异常;④凝血因子严重缺乏。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PAgT增高——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肌梗死等。
PAgT减低——血小板无力症、急性白血病、肝硬化等。
凝血因子检测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测定(内源性凝血系统)
APTT延长:①血浆Ⅷ、Ⅸ、Ⅺ因子缺乏(重症A、B型血友病);②凝血酶原严重减少;③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④纤溶亢进;⑤APTT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外源性凝血系统)PT延长:①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因子Ⅱ、Ⅴ、Ⅶ、X减少及纤维蛋白原减少;②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后期及应用抗凝药物。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
(3)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测定Fg增高——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Fg减少——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纤溶活性检测
血浆D-二聚体增高——DIC,恶性肿瘤,各种栓塞。对诊断肺栓塞、肺梗死有重要意义。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DIC的早、中期。
口服抗凝药物监测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INR,参考值为0.8~1.5。①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1.5~3.0;
②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0~3.0;
③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死、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0~4.0;
④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2.0~3.5。
三、骨髓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病因
极度活跃
1:1
>50
各种白血病
明显活跃
10:1
10~50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骨髓增殖性疾病
活跃
20:1
1~10
正常骨髓、某种贫血
减低
50:1
0.5~1
非重型再障、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
极度减低
:1
0.5
重型再障
四、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1.蛋白质代谢检查
血清蛋白测定
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1.5-2.5):1。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低:
(1)肝脏疾病: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②A/G比值倒置——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2)肝外因素:①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②蛋白质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等;③消耗增加: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①慢性肝病;②M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④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结核病、疟疾等。
血清蛋白电泳
(1)肝脏疾病:
①急性或轻症肝炎:血清蛋白电泳多无异常;
②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血清白蛋白及α1、α2、β球蛋白减低,γ球蛋白增高;
③重度慢性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γ球蛋白增高尤为显著。
④γ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2)M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白蛋白轻度减低,γ球蛋白明显增高。(3)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α2及β球蛋白等脂蛋白增高,白蛋白、γ球蛋白减低。
2.血清胆红素代谢检查
血清胆红素定量(μmol/L)
尿液
总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尿胆原
尿胆红素
健康人
3.4-17.1
1.7-10.2
0-6.8
(-)
(-)
溶血性黄疸
↑↑
↑↑↑
轻度↑或正常
(+++)
(-)
阻塞性黄疸
↑↑↑
轻度↑或正常
↑↑↑
(-)
(+++)
肝细胞性黄疸
↑↑
↑↑
↑↑
(+)
(++)
3.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血清氨基酸转移酶
参考值:ALT:5-40U/LAST:8-40U/LALT/AST≤1。
(1)肝脏疾病: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升高,以ALT升高为主,ALT/AST>1。
②急性重症肝炎——AST明显升高;
但病情恶化时,黄疸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称“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
③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
若AST增高明显,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④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增高,ALT/AST<1。
(2)其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8小时,AST升高。
碱性磷酸酶
ALP升高:①胆道阻塞:胰头癌、胆道结石等;②骨骼疾病。
γ-谷氨酰转移酶
γ-GT增高:①胆道阻塞性疾病;②肝脏疾病(肝癌时γ-GT显著增高);③脂肪肝、胰腺炎等。
乳酸脱氢酶
LDH特异性差。LDH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恶性肿瘤、恶性贫血。
4.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甲型
(1)HAVAg:证实HAV在体内存在,出现于感染后10~20天的粪便中。(2)HAV-RNA:对甲型肝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更大。(3)抗HAV-IgM:说明机体正在感染HAV,感染1周后产生,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4)抗HAV-IgA:局部抗体,出现在甲肝早期、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5)抗HAV-IgG:保护性抗体,感染后3周出现,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
乙型
(1)HBsAg:HBV感染的标志,见于HB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无传染性。
(2)抗-HBs: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曾感染过HBV,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3)HBeAg:病毒复制的标志,传染性强。
(4)抗-HBe: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5)抗-HBc:曾经或正在感染HBV,抗HBc-IgM是诊断急性乙肝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重要指标,强传染性。
(6)HBcAg:病毒复制活跃,强传染性。
丙型
(1)HCV-RNA:见于HCV感染,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2)抗HCV-IgM:感染后4周后即呈阳性。诊断丙型肝炎的早期指标之一,是病毒复制指标。
(3)抗HCV-IgG:表明已有HCV感染,出现晚于抗HCV-IgM。
大三阳和小三阳的临床意义
大三阳
小三阳
1.HBsAg(表面抗原)
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1.HBsAg(表面抗原)
实现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3.HBeAg(e抗原)
4.抗-HBe(e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5.抗-HBc(核心抗体)
五、肾功能检查
1.肾小球功能检测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参考值:成人80~mL/min。
(1)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 (2)评估肾功能损害的程度:①肾衰竭代偿期:Ccr51~80ml/min;②肾衰竭失代偿期:Ccr50~20ml/min;③肾衰竭期:Ccr19~10ml/min;④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期):Ccr<10ml/min。(3)指导临床用药:Ccr30~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Ccr30ml/min,用噻嗪类利尿剂无效,改用袢利尿剂;Ccr≤10ml/min,袢利尿剂无效,应做透析治疗。
血肌酐(Cr)
参考值:全血肌酐88~μmol/L。
临床意义:①评估肾功能的损害程度;②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
血清尿素氮(BUN)
参考值:成人3.2~7.1mmol/L。
BUN增高:①肾前性因素:肾血流量不足、蛋白质分解增加;②肾性因素:慢性肾衰;③肾后性因素:尿路梗阻。
血β2-微球蛋白
(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β2-MG增高比血Cr更灵敏。(2)β2-MG合成增多:恶性肿瘤、IgG肾病及各种炎症性疾病。(3)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时,对β2-MG重吸收减少,尿液中β2-MG排出量增加。
肾小球滤过率
GFR是反映肾功能最灵敏、最准确指标。GFR减低:急慢性肾衰、肾小球功能不全、肾动脉硬化及肾盂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晚期。
2.肾小管功能检测
尿β2-微球蛋白
(1)尿β2-MG增高:见于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2)同时检测血和尿β2-MG,只有血β2-MG<5mg/L时,尿β2-MG增高才反映肾小管损伤。
昼夜尿比密试验(莫氏试验)
主要反映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状态。①尿少、比密高:肾前性少尿(肾血容量不足)、肾性少尿(急性肾炎)。②夜尿多、比密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炎、间质性肾炎。③尿比密固定在1.~1.(等渗尿):肾脏病变晚期,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很差。
④尿量增多、尿比密<1.:尿崩症。
3.血尿酸
血尿酸测定
血尿酸增高:①痛风:UA明显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②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急慢性肾炎;③恶性肿瘤、糖尿病等。
血尿酸减低:①肾小管重吸收UA功能损伤;②肝功能严重损害所致UA生成减少。
六、常用生化检查
1.糖类检查
空腹血糖测定(FPG)
参考值:3.9~6.1mmol/L。
血糖升高:①各型糖尿病;②内分泌疾病:甲亢等;③应激性因素;④肝脏和胰腺疾病。
血糖降低:①胰岛素分泌过多;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缺乏;③肝糖原储存缺乏;④急性酒精中毒;⑤消耗性疾病。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参考值:空腹血糖3.9~6.1mmol/L;口服葡萄糖30~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小时血糖<7.8mmol/L;3小时恢复正常水平。
①正常糖耐量:FPG3.9~6.1mmol/L且2hPG<7.8mmol/L。
②空腹糖耐量受损:FPG介于6.1-6.9mmol/L且2hPG<7.8mmol/L。
③糖尿病:FPG≥7.0mmol/L或2hPG≥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④糖耐量受损:FPG<7.0mmol/L且2hPG介于7.8-11.1mmol/L。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参考值:HbA15%-8%,HbA1C4%-6%
临床意义:反映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①评价糖尿病控制程度;②区别是否为应激性糖尿病。
2.血脂测定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三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增高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血清脂蛋白测定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HDL-C明显降低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3.电解质
血钾
参考值:3.5~5.3mmol/L
(1)高钾血症见于:①排出减少:急、慢性肾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摄入过多:高钾饮食、输入大量库存血;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等。(2)低钾血症见于:①摄入不足:长期低钾饮食、禁食;②丢失过多: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引流、长期应用排钾利尿剂;③分布异常:大量应用胰岛素等。
血钠
参考值:~mmol/L(1)高钠血症见于:①摄入过多:输注大量高渗盐水;②水分丢失过多:大量出汗、长期腹泻、呕吐;③尿排出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2)低钠血症见于:①胃肠道失钠;②尿排钠过多: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大量应用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③皮肤失钠: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④消耗性低钠:摄入不足。
血钙
参考值:2.2~2.7mmol/L临床意义:(1)高钙血症见于:①溶骨作用增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②吸收增加:大量应用维生素D;③摄入过多:静脉输入钙过多。(2)低钙血症见于:①成骨作用增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②摄入不足:长期低钙饮食;③吸收减少:维生素D缺乏症。
血清铁及其代谢物
血清铁
参考值: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
(1)血清铁增高见于:①铁利用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②铁释放增多:溶血性贫血;③铁蛋白增多:反复输血、白血病。
(2)血清铁降低:①缺铁性贫血;②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等;③婴幼儿、青少年,生育妊娠期及哺乳期需铁增加。
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fs)测定:反映达到饱和铁结合力的转铁蛋白(Tf)所结合的铁量。
参考值:33%~55%
Tfs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色病;Tfs减低见于缺铁或缺铁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SF)测定:铁的贮存形式,可作为判断是否缺铁或铁负荷过量的指标。参考值:男性15~μg/L,女性12~μg/L。
SF增高见于:①体内贮存铁释放增加: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②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③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铁的吸收率增加,血色沉着症、反复输血。SF减低见于:①体内贮存铁减少: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②铁蛋白合成减少:如维生素C缺乏等。
七、酶学检查
血、尿淀粉酶
参考值:血清~1U/L,尿液~10U/L。
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小时血清AMS开始升高;尿AMS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
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
①急性心肌梗死:CK在发病后3~8小时即开始增高;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高于CK,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增高。②其他心肌损伤和骨骼肌病变,可引起CK及其同工酶活性升高。
心肌蛋白
cTnT:①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小时开始增高,10~24小时达高峰,10~15天恢复正常。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优于CK-MB和LDH。②判断微小心肌损伤。cTnI:诊断AMI和判断微小心肌损伤。
脑钠肽
①BNP升高对心衰具有极高诊断价值;②心源性呼吸困难-BNP升高,肺源性呼吸困难-BNP不升高;③指导利尿剂、血管扩张剂临床应用及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八、免疫学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
①各种过敏性疾病-IgE升高;②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IgM单独升高;③多发性骨髓瘤-IgG、IgA、IgD、IgE增高;③IgG、IgA、IgM均增高-慢性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补体C3
补体C3减低见于大部分急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补体C3增高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等。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
ASO升高:①活动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②曾感染溶血性链球菌:1周后ASO开始升高。
肥达反应
参考值:伤寒“O”<1:80,“H”<1:;副伤寒甲、乙、丙<1:80。
①“O”>1:80,“H”>1:,考虑伤寒;“O”>1:80,副伤寒甲/乙/丙>1:80,考虑副伤寒;
②“O”不高,“H”增高,可能为既往感染或曾接种过疫苗;
③“O”增高,“H”不高,可能为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
肿瘤标志物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①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AFP>μg/L作为诊断阈值;②生殖腺胚胎肿瘤,AFP也可增高。
(2)癌胚抗原(CEA)测定①用于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见于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但无特异性;②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
(3)血清癌抗原(CA)测定: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及疗效观察。
(4)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临床上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
(5)糖链抗原19-9(CA19-9)测定:又称胃肠癌相关抗原,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自身抗体
①类风湿因子(RF):风湿性关节炎。
②抗核抗体(ANA):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阳性率高,特异性差;
③抗Sm抗体:为SLE特有,但敏感性低;
④抗SSA抗体:干燥综合征阳性率最高。
⑤抗双链DNA抗体:见于活动期SLE。
九、尿液检查
1.一般性状检查
尿量
参考值
-0ml/24h
临床意义
①尿量超过ml/24h者称为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
②尿量少于ml/24h(或17ml/h)者称为少尿;尿量少于ml/24h者,称为无尿。见于肾前性(休克、脱水),肾性(急性肾炎、慢性肾衰),肾后性(尿道梗阻)。
颜色
①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
②血红蛋白尿(浓茶色或酱油色),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③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④乳糜尿见于丝虫病。
⑤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气味
①烂苹果味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蒜臭味多为有机磷农药中毒。
2.化学检查
尿蛋白
尿蛋白阳性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尿糖
最常见于糖尿病。
尿酮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强阳性,妊娠剧吐、重症不能进食时也可升高。
3.显微镜检查
细胞
红细胞
参考值
镜下血尿:尿外观无血色,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
临床意义
常见于急性肾炎、肾结核、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
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
镜下脓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
临床意义
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肾结核等。
管型
透明管型
偶见于正常人;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细胞管型
①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狼疮肾炎;
②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病变。
颗粒管型
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脂肪管型
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蜡样管型
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等。
菌落计数
清洁中段尿定量细菌培养≥/mL为阳性;</mL为污染;在-/mL结合临床判断。
十、粪便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
水样或粥样稀便
各种腹泻,如急性胃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米泔样便
霍乱。
黏液脓样或脓血便
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冻状便
肠易激综合征。
鲜血便
肠道下段出血。
柏油样便
上消化道出血。
白陶土样便
胆管阻塞。
细条状便
直肠癌。
绿色粪便
提示消化不良。
羊粪样便
老年人及经产妇排便无力者。
显微镜检查
白细胞
大量出现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红细胞
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疮等。
巨噬细胞
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寄生虫
肠道寄生虫病。
化学检查
主要是隐血试验。正常为阴性。阳性常见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胃癌、钩虫病以及消化道炎症、出血性疾病等。
十一、痰液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
黄色痰
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
黄绿色痰
见于绿脓杆菌感染、干酪性肺炎。
红色痰
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
粉红色泡沫痰
见于急性肺水肿。
铁锈色痰
肺炎链球菌肺炎。
咖啡色痰
见于阿米巴肺脓肿。
黏液性痰
支气管炎、肺炎早期、支气管哮喘等。
浆液性痰
肺水肿、肺淤血。
脓性痰
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
血性痰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
显微镜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肺结核。
十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或物理、化学刺激
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
比重
<1.
>1.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黏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质定量
25g/L以下
30g/L以上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常<×/L
常>×/L
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为主
不同病因,分别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查
阴性
可找到致病菌
乳酸脱氢酶
<U/L
>U/L
十三、脑脊液检查
压力mmH2O
外观
细胞数
(×/L)
及分类
蛋白质定性
蛋白质定量
g/L
葡萄糖
mmol/L
氯化物
mmol/L
细菌
正常
侧卧位80-
无色透明
0-8,多为淋巴细胞
(-)
0.2-0.4
2.5-4.5
-
无
化脓性脑膜炎
↑↑↑
混浊脓性,可有脓块
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为主
+++以上
↑↑↑
↓↓↓
↓
有致病菌
结核性脑膜炎
↑↑
微浊,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
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
↓↓
↓↓↓
抗酸染色可见结核杆菌
病毒性脑膜炎
↑
清晰或微浊
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
正常
正常
无
蛛网膜
下腔出血
↑
血性为主
增加,红细胞为主
+~++
↑
正常
正常
无
脑脓肿(未破裂)
↑↑
无色或黄色微浊
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
正常
正常
有或无
脑肿瘤
↑↑
黄色或无色
正常或稍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
↑
正常
正常
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