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正常的情况下,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后,如果被机体识别为有用或无害物质,则这些物质将与人体和谐相处,最终将被吸收、利用或被自然排出;如果这些物质被识别为有害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立即做出反应,将其驱除或消灭。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是人体防卫体系重要的功能之一,但是如果这种应答超出了正常范围,即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有害物质都进行攻击,就会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一种疾病,因为无害物质被攻击,正常的身体组织会受到损害,甚至免疫系统可能对机体本身的组织进行攻击和破坏,对人体造成较严重的危害。
1导致过敏的原因外因即我们熟悉的过敏原,是进入人体后能够导致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的外界物质。常见的过敏原有食物、吸入物、微生物以及昆虫毒素、药物、异种血清和物理因素等。其中由食物过敏引发的过敏疾病占过敏总数的90%左右。
引起过敏的内因即人的体质。容易发生过敏的人通常具有“过敏体质”。过敏体质是指某类人群的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容易“不辨敌友、无端攻击”,从而导致过敏的发生。另一方面,过敏多具有遗传性,临床上发现,如果双亲都有过敏性疾病,其子代有75%的可能发生过敏性疾病,并且发生在幼年的概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过敏现象会逐渐减少。
2过敏的分型临床上根据Coombs和Gell于年提出的分型原则,将过敏分为四个类型。
I型——速发型该型是过敏的主要代表,常见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鼻炎、哮喘、花粉症及多数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等。
Ⅱ型——细胞毒性型又称为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如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肾小球肾炎、天疱疮及类天疱疮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又称血管炎型过敏反应。常见的如某些药物引起的血清病样综合征、荨麻疹、狼疮性肾炎等。
Ⅳ型——迟发型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损害,临床上最常见有过敏性湿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
3过敏也有潜伏期当医生诊断患者是对某种物质引起的过敏性疾病时,常有患者提出质疑,表示“原来用过没有不适反应,现在怎么会过敏了呢”?其实,过敏性疾病也有潜伏期,只是发病过程远比感染性疾病复杂得多,一般患者难以认识到,故产生了“只要用过这种物质没有过敏反应,以后也不会发生过敏”的错误观念。
过敏性疾病都有一个致敏过程,一般Ⅰ型过敏反应诱导期约为4天,Ⅱ型、Ⅲ型、Ⅳ型为1~2周。也就是说,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处于诱导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新生儿初次注射青霉素前免皮试。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则会引起过敏反应,称为激发期。Ⅰ型多在数分钟到1小时内出现全身性反应,Ⅱ型、Ⅲ型、Ⅳ型一般在24~72小时内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
通俗地讲,初次进入体内的过敏原就像敌人侵入人体的先遣部队,悄无声息地在体内安营扎寨,发展敌对势力及异己分子,等后续队伍进入人体后与其整合,集中力量且有针对性地破坏细胞、组织、血管乃至器官。所以出现了“原来用过没有不适反应,现在就过敏了”。
4过敏反应与过敏性疾病过敏的发病率很高,文献报道约有l/3的人在一生中患过过敏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有22%~25%的人患过敏性疾病,并以每10年23倍的速度增加,仅在我国就有2亿多人患病。因此,过敏和抗过敏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临床上将过敏大致分为过敏反应和过敏性疾病。前者是机体对过敏原作出异常反应的全身综合征。后者则是过敏累及某特定机体组织,导致了某种疾病的发生。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某些皮炎等。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过敏性疾病的表现及治疗、预防措施。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症状,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症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皮肤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发作次数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海产类、果仁类、草莓类、香料、牛奶、啤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均可能引起荨麻疹。
荨麻疹的预防主要须在饮食上多加注意。一定要注意不要在短时间内食用大量高蛋白物质,不要大量饮酒。
可以用排除进食法进行过敏原排除。首先可连续吃以下部分食物3周:大米、青菜、胡萝卜、土豆、南瓜、菜籽油、糖、食盐、以及各种绿叶菜;然后每天加食一种上述易过敏食品,食后观察数天,看是否发生急性荨麻疹,如果引发了急性荨麻疹,说明患者可能是对所加食品发生了过敏,就要及时停食此类食品,以后避免进食该类食物。
2.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指易感个人接触过敏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以发作性喷嚏、流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本病还可诱发哮喘。
过敏性鼻炎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和慢病管理。家属应帮助患者创造有利于控制病情的生活环境,安抚鼓励患者,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避免冷刺激,如满头大汗时立刻吹空调、喝冷饮;房间注意通风,及时打扫,保持环境清洁、干爽,减少灰尘;等。并时刻观察患者有无发病及发病情况,以便及时就医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