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图像的制作,80后可以说是很幸运的一代人。他们既见证过摄影依旧高高在上的年代,又很快习惯了拍照和po图成为一种日常表达方式。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摸单反,宿舍里学长讲的第一课,是通过色温判断是晨曦还是晚霞,吐着烟圈的学长现在在90后眼中大概也只是吹牛逼忽悠人的老法师,当时却被刚刚入门的我们视为神明。
在我看来,至于到底应该叫做摄影,还是假装妄自菲薄叫拍照、瞎玩儿,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情绪、内容和温度的表达。这样的表达,上了八股,想要入流入圈,则为摄影,至少创作的动机是摄影;反之,就说随便拍拍,无拘无束,也倒显得不那么沉重。
考虑了好久,纯文字的东西还不成熟,还是做最擅长的图文并茂吧,都是手机随手拍的,慢慢的从新往旧,把所有的自己感觉还不错的图文整理出来。每次更6-10张照片。算是荒废若干年之后的一个小project。
至于是否需要图文并茂,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好的照片如好的文字,无需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观者心有成竹。窃以为些许捎带私货也没什么不好,知音难觅,只求会心一笑。话说回来,有时候笑,又感觉有些失态,再收敛又显猥琐。
1.办公室门前林荫下的酢浆草花。
往年春天,就算烦心的工作忙也忙不完,门前的三叶草花,总能让人驻足,也算是学校里春天的一道风景。4月初返汉值班,烦心的工作就要接踵而至,小花,早在春天的阳光里悄然盛开,作为前景的树干,让照片还显得有几份野味。
2.首尔明洞拍到的路人
被安排的明洞之旅,赶往集合地点之前在路边抓拍。青年男子看着来车的方向,是在等车吗?女子似乎对车流并不在意,抬头向着男子的脸。在匆匆的明洞,理论上只能看到拖着行李箱的代购,美食街上眼睛瞄着各路网红美食的游客。青年男女之间,他们又和环境的关系,似乎与理论的存在并无关联。
3.汤逊湖的落日
4月8日,武汉解封,在汤逊湖边跑步所得。那日,在湖边散步、骑车、驾车的人们,无不放慢脚步、车速,有的甚至把车停下来欣赏这一美景。
不知为何想到了三体,又想到了大学的时候读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写到人和猿的区别,就是人会仰望星空。试想存在另外一种更为专注的物种,只会以自身经验为出发点,不断进化,一步一个脚印,就如同试想人仅仅从此次全球性的疫情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一样可怕。
仰望星空,驻足落霞,这既是人一切幸福的所在,也是人一切不幸的根源。
4.日常跑步的东面步道
汤逊湖藏龙岛上的步道有东西两条。东面步道两旁栽满樟树,树下能够辨认的植物有艾草、蒿草和苜蓿。每次进入这条步道,我总会揪一些艾蒿用手碾碎,塞在鼻孔里。对于艾蒿最早的记忆,是小时候门上用来驱虫的枯艾蒿,打算端午节过来收获一些;再后来是大学时成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川西,只要草木旺盛的山林中都能闻到艾蒿的清香。
西步道旁栽种的树种相对多一些,能辨的有槭、樟、柏、朴,在春天里有甜甜的味道。
5.西安大唐不夜城
西安绝对是被抖音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
现在的大唐不夜城,各处都是像不倒翁那样在抖音上刷屏的人造景观,一到晚上都是人声鼎沸、火树银花,天天都是上元节灯会。
还记得5年前来西安出差,在不夜城附近找馆子宵夜,那些大型建筑在夜色中还有那么几份长安的威严。那会儿跟长安一样,市在坊中。
6.门
一扇安装在院墙上的“豪华”的门。错位。
7.老鹳草
非老鹤草,非老鸨草。
鹳,是南方水边常见水鸟。通常在水边遇到的白色大鸟,就是鹳,而非鹤。老鹳草,同样生长在水边,中医讲有祛风湿的功效,但需炮制。
台阶缝中的老鹳草,到底是上了年纪,春天就有了这么美丽的叶子。
8.冬天空中的飞机跑道
南方的冬天,被云层笼罩,总是阴沉沉的。
航班从北疆起飞,垂直于秦岭-淮河线切入内陆,就能发现云层产生的原因:南部的暖湿气流在秦岭,遇到了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无法翻越秦岭,开始慢慢堆积。堆积起来的云层,继续让湖北的暖湿气流过不了大别山,江西的过不了庐山,福建的过不了武夷山,早就了整个中南部地区就是阴冷的没有暖气的冬天。
堆积起来的云层也有新的景观。云层中航路纵横,每一道劈开云层的航迹,就是告诉天上的旅人下面有一座机场,机场中有和你一样在冬天离开家飞来飞去的旅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