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狼疮性肾炎生理
狼疮性肾炎炎症
狼疮性肾炎红肿
狼疮性肾炎治疗
狼疮性肾炎感染
狼疮性肾炎发作

局灶性和弥漫性狼疮性肾炎ISNRPSI

临床和病理特征

狼疮性肾炎(LN)是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疾病,诊断需要满足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分类诊断标准。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包括皮肤、肾脏、关节、心脏和浆膜腔。男女发病比例1:9,更常见于非裔美国人。初始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少年至30岁,但可见于任何年龄。肾脏受累是SLE主要的临床表现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肾小球表现为多部位、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依据ISN/RPS标准进行诊断分型,主要包括系膜区沉积(I、II型);内皮下沉积伴内皮细胞增生或明显的基底膜(GBM)双轨,常见坏死和新月体(III和IV型,局灶性、弥漫性LN);膜性(V型)。局灶性LN(III型)占SLE肾活检的20%-35%,不到一半肾小球存在特征性病变。弥漫性LN(IV型)与局灶性LN病变相同,但肾小球受累超过一半,占SLE肾活检的30%-60%。局灶性LN患者仅表现为轻微蛋白尿和镜下血尿或急性肾损伤、大量蛋白尿和红细胞管型。典型的弥漫性LN有大量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下降,如果未进行规范治疗,肾功能将进行性坏转至终末期肾脏病。局灶性LN和弥漫性LN临床表现存在较多重叠。LN可能是SLE首发表现,或SLE整个疾病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可以表现为LN任何类型。LN类型之间可能自发、对治疗应答而发生转换。

光镜:局灶性和弥漫性LN以节段或球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增生为特征,常伴有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没有纤维素样坏死或新月体形成,肾小球常表现为膜增生样改变。较多的内皮下沉积导致线圈样表现(即白金耳),这与GBM增厚有关。大量内皮下沉积物凸出至毛细血管腔内,形成所谓透明血栓。可见少量节段性坏死性病变,类似寡免疫复合物肾小球肾炎(GN)表现,特别是局灶性LN。另外,上述活动性、损伤性病变可能引起慢性病变如纤维细胞性或纤维性新月体、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广泛的球囊粘连。活动性或慢性病变受累的肾小球少于一半诊断为局灶性LN;而受累肾小球至少或超过一半诊断为弥漫性LN。活动性病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坏死、线圈样改变和/或透明血栓、细胞或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或活动性间质炎症)和慢性病变(节段或球性肾小球硬化、纤维细胞性或纤维性新月体、肾小管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应该明确(注:有观点把核碎裂、肾小球内白细胞滞留和浸润也划入活动性病变)。另外,90%肾小球硬化无活动性病变诊断为VI型LN。

免疫荧光:常见“满堂亮”,多克隆IgG、IgA、IgM、C3和C1q,IgG优势或共显性,弥漫性和球性系膜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沉积,可见内皮下颗粒样、腊肠样、线圈样改变。沉积物可能仅局限于IgG和补体,IgG(核)阳性反映可能ANA阳性,毛细血管颗粒样免疫复合物沉积较其他类型LN更常见,特别是C1q。肾小管基底膜颗粒样沉积,既可见于局灶性LN也可见于弥漫性LN,间质可见淋巴浆细胞浸润,常见小动脉和动脉管壁轻度沉积。

电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内皮细胞胞浆可见管网状聚合物(一种对高水平干扰素的反应)。上皮下可见散在沉积物,不到一半的肾小球受累、不到一半的毛细血管袢受累;如果大多数肾小球和毛细血管袢沉积,则需要考虑同时存在膜性LN(V型)。沉积物可以表现为组织亚结构,外观类似纤维和/或漩涡样的“指纹”结构。

病因/发病机制

SLE有遗传倾向。细胞凋亡后,细胞核清除异常(由多种环境因素引起,包括紫外线)导致多种核抗原产生,加上B和T淋巴细胞异常,最终形成自身抗体。Toll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激活、高水平干扰素可能使得这一致病过程延续、持久。自身抗体针对各种细胞核成分,包括DNA、R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自身抗体可结合内源性固有抗原,或来自循环的外源“种植”性抗原,而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决定了损伤反应的应答:系膜区沉积导致系膜细胞增生,内皮下沉积引起内皮细胞增生导致局灶性和弥漫性LN,上皮下沉积引起足细胞反应导致膜性LN。一些药物可能诱导SLE发生LN,尤其是丙基硫氧嘧啶、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和异烟肼。满堂亮免疫复合物GN也可见于部分HIV感染患者但无SLE的临床证据。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也可见于肾小球外,如多种多样的血管病变,包括轻度血管壁沉积、血栓性微血管病,后者通常见于局灶性或弥漫性LN。血栓性微血管病多见于循环磷脂抗体或心磷脂抗体致病,伴或不伴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坏死性狼疮性血管炎罕见,纤维素样坏死、透壁性白细胞(transmuralleukocytes)和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部分患者,严重节段性肾小球坏死、少量细胞增殖增生和寡免疫复合物,提示可能存在寡免疫复合物ANCA相关的发病机制参与致病。

鉴别诊断

局灶性或弥漫性免疫复合物GN,常表现为增殖性病变,可能由感染、狼疮样诱发条件(如药物)、C3GN、膜增生性GN、冷球蛋白血症、增殖性GN合并单克隆沉积或C1q肾病引起,这些疾病各有其特征性改变,无典型的免疫荧光满堂亮、IgG优势或共显性以及管网状聚合物。免疫复合物沉积满堂亮也可见于分流性肾炎。HIV感染也可引起免疫复合物GN,其特征类似LN。

诊断要点

免疫复合物呈满堂亮,弥漫性、球性沉积于系膜区,多种不规则、腊肠样形态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沉积,IgG优势或共显性。电镜内皮下、系膜区沉积与之一致

电镜下可见管网状聚合物

光镜下,肾小球病变不到一半诊断为局灶性LN(III型),至少一半诊断为弥漫性LN(IV型)

节段性或球性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

各种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节段性至球性肾小球坏死和新月体

慢性LN可见节段硬化伴球囊粘连或球性硬化

1

Figure1.局灶性狼疮性肾炎ISN/RPSIII型,局灶性(50%)肾小球存在活动性病变。部分肾小球仅表现为轻度系膜区扩张,而另一些表现为明显节段性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甚至坏死(蓝色箭头)(银染)。源自AJKD31(6):e1-e2.2.

2

Figure2.弥漫性狼疮性肾炎ISN/RPSIV型,弥漫性(50%)肾小球存在活动性病变。大多数肾小球轻度系膜区扩张和节段性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1个肾小球明显节段性细胞增生、小细胞性新月体、Bowman‘破裂、坏死延伸至小动脉(银染)。源自AJKD31(6):e1-e2.2.

3

Figure3.弥漫性狼疮性肾炎ISN/RPSIV型,慢性中度间质纤维化、球性硬化和纤维性新月体,活动性病变肾小球节段性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PAS)。源自AJKD31(6):e1-e2.2.

4

Figure4.弥漫性狼疮性肾炎ISN/RPSIV型,表面光滑、腊肠样毛细血管壁沉积,内皮下沉积,散在小颗粒毛细血管壁沉积,上皮下沉积可能,偶见系膜区沉积(免疫荧光)。源自AJKD31(6):e1-e2.2.

5

Figure5.弥漫性狼疮性肾炎ISN/RPSIV型,上皮下、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电镜)。本图未见系膜区沉积。源自AJKD31(6):e1-e2.2.

6

Figure6.局灶性ISN/RPSIII型,上皮下、基底膜内、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内皮细胞胞浆内管网状聚合物可见(电镜)。源自AJKD31(6):e1-e2.2.

参考文献AmJKidneyDis.;70(2):e9-e11

编辑屈凯审核程小红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shih.com/lcxsyhz/13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