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原发感染所致的急性疾病,儿童和青少年容易得,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主要是经口传播。在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50天。
写在前面的话
病因及发病机制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原体是EB病毒,约占90%以上。其他病原体如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腺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细小病毒B19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2.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EBV进入口腔后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复制,导致渗出性咽扁桃体炎,局部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肿大,继而侵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进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组织和脏器。
3.本病基本病理特征为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淋巴结肿大无化脓。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高度增生胸腺依赖副皮质区的T细胞增生最为显著。肝脾、肾、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主要为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
流行病学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通常呈散发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末和春初为主,亦可引起流行。
(一)传染源
人是EBV的贮存宿主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內增殖、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排毒时间可持续数周至数月。EBV感染后长期病毒携带者,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年之久。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口传播),飞沫传播。偶可通过输血传播。
(三)易感人群
本病多见于儿童和少年。西方发达国家发病高峰为青少年,我国儿童发病高峰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体内出现EBV抗体,但常无嗜异性抗体。15岁以上青年中部分呈现典型发病(临床与亚临床感染之比为1:2-1:4),EBV病毒抗体和嗜异性抗体均阳性。10岁以上EBV抗体阳性率为86%,发病后可获得免疫力。
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临床表现
1.发热:绝大多数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2.淋巴结肿大:90%以上的患者有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3.咽峡炎: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白色分泌物。
4.肝脾肿大:约有50%的病例可有肝脾肿大、肝区压痛。
5.眼睑水肿:50%病例可有眼睑水肿。
6.皮疹:皮疹的出现率约10%,并无定型;常见的皮疹呈泛发性,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
7.其他: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脑膜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偶见心包炎、心肌炎、肾炎或肺炎。
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升高或减少,可先正常或减少,周末升高,淋巴细胞增多,血涂片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约为10%。血清EB病毒抗体测定高于正常值,EB核抗原在病程3~4周阳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液、唾液、口腔上皮细胞、尿液中的EB病毒DNA阳性;
骨髓检查基本正常;
此外还可行肝脾B超检查。出现并发症时,可进行相应的检查如X线胸片、心电图等。
诊断
1临床症状
以下症状至少3项以上阳性:①发热;②咽炎、扁桃体炎;③颈部淋巴结肿大(大于1cm);④肝大;⑤脾大。
2血象检查
(1)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50%或淋巴细胞总数≥50×10^9/L
(2)异型淋巴细胞:10%或总数1.0×10^9L。
3.EB病毒抗体检查
急性期EB核抗原阴性,并有以下之一项:
(1)抗vCA-lgM抗体初期阳性,以后转阴;
(2)双份血清抗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3)EA抗体一过性升高;
(4)VCA-IgG抗体初期阳性;EB病毒核抗原抗体后期阳转。
4.EB病毒DNA检查
血液、唾液、口咽上皮细胞、尿液或组织中的EB病毒DNA阳性。
5.EB病毒抗原检查
鼻咽拭子直接测定抗原阳性
治疗及预后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用退热剂。家长们应该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患儿既往有抽搐史体温大于等于38摄氏度时,可予以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主要给患儿全身温水擦浴,脚部冰冷时可以温水泡脚10-15分钟,头部予以兵兵贴冷敷,防止过高热引起脑部缺氧。药物主要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遵照医生的嘱托予以美林或者双氯芬酸栓用药。
(2)咽痛患儿可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并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合并有出血患儿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3)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3.生活指导
(1)患儿发热时会有唾液分泌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口腔黏膜感染,家长们应注意患儿口腔卫生,使用儿童软毛牙刷。
(2)如患儿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裤,应多饮温开水,对于不配合患儿可以少量多次饮水,保证供给充分水分。
(3)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每天可用温水清洗,衣物应宽松舒适,注意修剪指甲,勿抓挠皮肤,防止皮肤破溃感染。
(4)患儿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预后
本病的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2~4周。部分患者低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病后软弱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极个别者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因本病死亡者较少,死因有脾破裂、脑膜炎、心肌炎等。
小结
1.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多容易误诊漏诊。症状类似普通感冒、扁桃体炎、流感。一定要避免大人亲吻孩子的这个动作,勤洗手。凡是有发热大约3天,扁桃体炎或是咽炎,皮疹的患儿要及时就医,排除是否患有IM。
2.确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腹部碰撞等情况的发生,因为传单可能会有脾肿大,碰撞腹部时可引起脾破裂。
3.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患儿出院后半月到门诊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观察有无复发的临床表现。
共同陪伴健康成长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