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院的女人
作者:张树华
那日读到唐代诗人孟郊的《章仇将军良弃功守贫》,其中有“破松见贞心,裂竹看直文”句,说的是劈开松柏时则见其贞心,裂开的竹子则可看到它的纹理是直的,比喻逆境可以考验出人的真实面貌。由此便联想到早些年,在石头院里生活过的那各家各户许多的女人,觉得她们的生平与遭遇,只用艰难或是坎坷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确实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于是便萌发了要用笔用心写一写她们的想法,题目简单而直接,就是石头院的女人。当时的年代,也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多数的家庭里都是单职工,生活在石头院的男人们,几乎都在塘沽站铁路上做事。其中多少有一些文化墨水的,可以在火车站的客运或货运室里谋个营生;文化水准不高或是根本就没上过学的毛头小伙子们,大多都在调车组里,随着铁道线上的机车,调运装满货物的重载车,或是卸过了货的空车皮,工作性质有些危险。还有一些身体强壮的硬汉,在装卸队里扛包码垛,拉胶皮轱辘车,这活计最辛苦。男人们上班忙公事时,石头院里就只有女人们带着各自的一帮孩子们,一大家子人吃穿缝洗这许多的家务活儿,便全部由各家的女人们来独自承担了。那些年,社会上不仅未实行计划生育,而且还学习照搬当时苏联老大哥的模式,鼓励妇女们多多生育,生的孩子多了,还可以被街道上评为“英雄母亲”之类的荣誉称号。因此,石头院里每一家有五、六个孩子是司空见惯的,并不稀奇。当时,石头院里生孩子最多的是鲁家,男男女女的孩子穿插着,竟有十二个之多。为此,鲁家的女人曾经风风光光地披红戴花的上过台受过表彰呢。俗语说“妻贤夫祸少”,年轻一辈的女人们守在家里照看老人和孩子们,渐渐地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各家各户的女人们都比着勤快耐劳,这只要看看在石头院里出出进进的孩子们的穿着打扮,就一目了然了。那个年头,由于各家的收入大体上都差不了许多,孩子们身上的穿着打扮,便让女人们颇费了不少心思。家里有个勤快利索的女人,屋里窗明几净不说,走出家门的孩子们也个个干净整洁,尽管袄裤上不免有几块补丁甚至是补丁摞补丁,但也都缝缀得熨帖平展。每天晚间,石头院里的女人们,总是各家最晚才熄灯休息的一个,洗洗涮涮缝缝补补,手底下总是有干不完的活计。但这都说的是平平常常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但人活世上几乎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些年,石头院里时不时的就会有些灾呀难的从天上砸下来,只是谁也不知道将要降临到哪家人的头上。平日里,石头院里的女人,几乎都一样过着节俭清贫的日子。吃食上,家里一旦有了点细粮、细菜,大多留给上班挣钱撑家的男人们;穿着上,则主要偏向于一帮男男女女的孩子们。多少年来的传承与习俗,造就了石头院的女人们忍让谦和的本性。如果家中突然发生了某些变故,遭遇到了什么灾难,则更能显现出石头院的女人们那种别样的坚忍与顽强来。常奶奶是石头院里辈份最高、广受尊敬的一位老人。平日,石头院里的哪家孩子头疼脑热、风寒咳嗽、肚痛拉稀等一些小毛病,根本医院找大夫医治。常奶奶娘家是祖传的中医世家,她虽未专门研习,但从年轻时耳濡目染,一些针灸、按摩和许多土方技法也算是得到了真传。再加上她实践了多年,将民间偏方发展后运用的相当娴熟,所以凡与这一类有关的杂症,到了她那里一般都可以手到病除。因此,常奶奶居住的那个石头院,一年到头总是这一片石头院中,人来人往最热闹的一个院落。那个时候,石头院的孩子们也多,常常是这家的孩子,刚刚让常奶奶挤了满额头密密麻麻的紫红点抱出来;不多时,那家的孩子,又撩起后背让常奶奶刮出一道道红艳艳的痧来。常奶奶还在中年时,丈夫就因病去世,后来她的三儿子成年后便顶替在铁路调车组当了调车员,当时正是三十来岁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每天早晨,他总是穿着那套合身的蓝色铁路制服,腰间扎一条宽皮带,身后斜插着裹紧的红绿两色信号旗,脚穿一双白色高腰回力球鞋,裤脚扎着斜纹形的绑腿,手执一盏锃光瓦亮的信号灯,一米八的个头加上英俊的长相,让他在那一帮走出石头院而且穿戴相同的调车员人群中特别显眼。调车员的工作相对危险,每天与疾驰的火车头和货车厢打交道,所以凡是家里有调车员的女人,便比别家的女人更加担了不少的心思。那年初冬的一天,雾气格外浓重,在调车场里停靠了一夜的货车厢挂满了白霜,在随后进行的调车作业中,随着一列越开越快的货车驶出场地,常家三儿子便飞身上车,先是伸出双手瞅准车把手握住,然后顺势将已经有些倾斜的身体,在惯性中贴近车厢,双脚快速踩到窄窄的踏板上。这一套动作,其实只是在几秒钟的瞬间完成的,这么多年过来,许多完全相同的技术动作早已熟烂于心。那天早晨,车厢的把手和踏板都有些湿滑,虽已加了十分的小心,但最终还是出事了。首先是他脚下一溜,踩空后身体便没了根基,那么大的惯性作用下,让双手也握不住冰冷发滑的把手,整个身体便顺势跌到车厢下面,横横地撂在铁轨上,滚动的车轮瞬间便从他腰间碾过去……常奶奶老年丧子的痛苦不说。三儿子死后两年,年轻漂亮的三儿媳,抛下两个年幼的儿子要择家另嫁。常奶奶虽无文化,但宽容豁达,不仅爽快地同意了儿媳的请求,而且承担起抚养两个孙子的重任,让石头院的老老少少敬佩不已。客观地说,在当时的年代里,让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女人,守着活寡抚养两个孩子成人,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让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同意儿媳另嫁并亲自抚养两个孙子,在当时的年代,又确实非常困苦艰难。常奶奶一言九鼎,当她老人家以九十五岁高龄在石头院辞世,两个孙子均已成家立业。《太平经》有“人无忧,故自寿”之句,然而常奶奶经历过中年丧夫与老年丧子之痛,又含辛茹苦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孙子长大成人,老人家却以高寿离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常奶奶无疾而终,石头院几乎所有的老老少少都来为她送行。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许多年来,在这一片石头院里曾经操办过无数次丧事,但常奶奶的丧事规模之大仪式之隆重,是石头院里绝无仅有的一次。石头院里另一位让人敬佩的女人,是齐二爷的儿媳。她有四个孩子先后患病夭折,其中三个儿子,一长到十五、六岁,就患上肾炎并转为尿毒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确实无法治愈。作为这一家顶梁柱的男人,齐二爷的儿子,一个膀大腰圆的男子汉,终于有一天,再也无法承受如此丧子之痛。在石头院北边的铁道线上,他迎着疾驰的列车,义无反顾地走过去,在惨烈的碰撞中,了却了所有让他撕心裂肺、夜不能寐的人生痛苦。这样的结局又一次证明,男人虽然表面上貌似强大,可他们表现出来的怯懦与脆弱,有时比女人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纯粹;而女人虽然看似柔弱瘦小,可她们内心里所蕴含的坚忍与顽强,则比男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那以后,齐二爷儿媳精瘦的身体愈发枯萎。她时常漠然地坐在自家石头院门口的台阶上,像是有些神经质地不停念叨:“我不死,我还有两个孩子,他们不能没有妈妈。”她只是时不时的有些神情恍惚,平日里仍然像往常一样不拾闲地干活,让家里窗明几净,两个孩子出出进进穿戴齐整。她从来不当着孩子们的面哭泣流泪,让孩子们看到的,永远是她那特有的一副慈祥与温厚的面容。她独自一人,坚强地撑住了这个本该由男人才能撑起的家。尽管由于生活的诸多困苦与磨难,让她过早地耗尽了生命的能量,使她没能像常奶奶那般长寿。但在石头院拆迁前一年,当她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时,她刚好见到她的丈夫永世也无缘见到的两个活泼健康的孙辈,双双考上了大学,无疑这是命运对她的最佳回报。那一刻,她应该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为了已经死去的和仍旧活着的人,也为了她自己,她都可以问心无愧的有所交待了。清人申居郧《西岩赘语》里说,“品卑由于无志,无志由于识低”,然而客观地评价石头院里土生土长的常奶奶与齐二爷儿媳,她们其实并无很高远的志向,也没有很丰富的学识,但应该由她们做的和本不应该由她们承担的,她们都竭尽全力做到了完满甚至达到了极至,她们当之无愧都属于石头院里最伟大的女人之列。当年住在石头院的人们,都曾经心怀敬佩地说过这样相同的一句话。《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蒲柳之姿望秋而先落,松柏之质逢霜而弥盛”,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困境里愈发彰显出坚贞的节操,与其富贵与否,地位高低毫无关联。而这也正好应合了那一句“伟大原本出自平凡”的箴言,蕴含其中的许多深奥的哲理,偏偏让并没有多少文化墨水的两个石头院的女人,用其平平淡淡的几十年人生,再一次坚定的诠释并且证实了。你花了·来阅读
点个再走吧~
塘沽记忆投稿邮箱:
anni
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