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可从两方面来阐述:
1.自身免疫反应性的
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侵入鸡体后,体内的防御系统就产生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物质,称之为抗体。在抗体抵抗抗原的过程中,抗体战胜了入侵的病原体,使疾病得以痊愈。然而在抗体抵抗抗原的过程中,同时也破坏自身组织,从而引起疾病。另外,抗原抗体在竞争的过程中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些已形成的复合物可在肾脏内沉积,造成肾损伤及炎症。2.慢性代谢紊乱性的
本型的主要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从而引起血中尿酸升高,造成肾损害及尿酸盐沉积。鸡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尿酸,尿酸不能进一步分解而成为终末产物。它对禽体没有丝毫利用价值可视为禽体内垃圾。由于这种垃圾产生过多,超过了肾脏的消除能力,或者产生不多但消除能力下降,那么就会在肾脏及其它组织器官内沉积,造成充血、出血、水肿及尿酸盐沉积。
02病因引起鸡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种因素。
传染性因素
从临床上看,这种因素引起的肾病占大多数,主要包括病毒、寄生虫等。前者常见的有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法氏囊病毒、禽肾病毒,后者常见的有球虫、住白细胞原虫、组织滴虫,另外沙门氏菌、螺旋体也是传染性疾病因素。这些病因均有很强的嗜肾性,鸡只感染肾细胞后,寄生虫在细胞内对肾细胞有破坏作用,使肾细胞失去功能,导致大量尿酸盐沉积于肾脏或者体内。
非传染性因素
养鸡生产中,为了控制疾病,提高生产性能,减少死亡率,往往无病用药,超大剂量长时间用药,特别如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等等,这些药物通过肾脏排泄,是一种潜在的毒性物质,使用不当往往严重损害肾脏。
霉菌霉菌和植物毒素污染的饲料亦可引起中毒,如桔霉素、赫曲霉素、卵孢霉素都具有肾毒性,并引起肾功能改变。
蛋白质过高饲料中蛋白质过高或氨基酸不平衡:二者均会导致机体氨量增加,对鸡来说氨代谢最终产物为尿酸,尿酸由肾脏排出。当尿酸生成量超过排除量时,就使尿酸在肾脏或体内蓄积,反过来尿酸在肾的蓄积又进一步影响肾尿酸的排出,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肾病的发生。
钙磷比例不当饲料中钙、镁的含量高或钙磷比例不当:饲料中钙过多或磷过多,在肾脏的排出量就增多,过多的钙或磷和尿酸结合成不容性的尿酸盐,影响尿酸的排泄,导致尿酸盐沉积。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缺乏或维生素A、D的长期过量:维生素A缺乏时,食道、气管、眼睑、尿管及细尿管等黏膜角化、脱落,引起尿路障碍,发生肾炎。当前的配合饲料发生维生素A缺乏的顾虑不大,但由于饲料保管不妥,维生素A效价降低,由此也可引起发病,另外,用缺乏维生素A的饲料饲养的种鸡所孵化的雏鸡,幼雏时常发生肾病。任何物质的应用都有质的限制,不能无限制地添加,维生素A的应用也不例外,如果维生素A和维生素D长期使用过量,同样也会造成肾的损伤。
冷热应激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血液中尿酸盐浓度上升,引起尿酸盐沉积,诱发肾病的发生。
饮水不足鸡饮水不足,处于脱水状态时,尿浓缩,输尿管内尿酸盐沉积,诱发肾病的发生。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如食盐中毒、碳酸氨的中毒、钾离子供应不足都会诱发肾病发生。
03预防与治疗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质量和营养全价,尤其不能缺乏维生素A。
2.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等疾病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因此应做好这类疾病的防治。
3.不要长期或过量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及消毒剂。如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治疗⑴促进尿酸盐排除治疗肾病的药物有:立服通,其机制是通过无机盐碱化液,利用酸碱中和理论,使尿酸形成尿酸盐,提高其溶解度,并通过利尿作用,加速其排出。
⑵抗病毒、消炎、驱虫及防继发感染:本病的病因之一是由传染因素引起,另外患肾病时,常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因此在促进尿酸盐排除的同时,联用一些抗病毒、消炎、驱虫及防继发感染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但应掌握一个原则,即在用药时,一定选用对肾破坏小,同时要掌握好剂量,千万不能大剂量或超剂量用药。
⑶保护肾功能,调节离子平衡: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维生素A含量,以维持肾小管上皮的完整性,保护肾的滤过作用。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钾离子含量,以协调各种离子的平衡。可选用我公司产品:金维倍健等。
⑷抑制尿酸形成:在单纯由蛋白含量过高引起的痛风病例中,在降低饲料蛋白同时,可以使用立服通,以抑制尿酸形成,并促进其排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