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尘埃落定前,用尽所有力量,为梦想拼搏。
20天后时光,但求问心无愧。
第五章实验室检查
学习要点
1.掌握血、尿、粪常规检查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尿液、粪便的标本采集方法。
3.掌握肝、肾功能检查的方法、正常参考值。
4.熟悉肝肾功能异常结果的临床意义。
5.掌握乙肝标志物、心肌坏死标志物、肿瘤标志物的常用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6.掌握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7.掌握血糖、铁代谢检查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8.熟悉痰液检查的方法、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9.了解血清电解质和凝血功能检查的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
2.核右移
3.蛋白尿
4.多尿
5.镜下血尿
6.颗粒管型
7.内生肌酐清除率
8.肉眼血尿
9.甲胎蛋白
10.漏出液
11.渗出液
12.PT
13.APTT
14.混合性蛋白尿
15.A/G倒置
16.血清结合胆红素
17.总铁结合力
18.胆酶分离
二、填空题
1.实验诊断的内容包括___临床血液学检验,__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的检验,临床生化检验___,____临床免疫学检验____,______临床病原体检验____。
2.血气分析时常在_____桡动脉____采血,也可用____股动脉_股动脉穿刺____或___锁骨下动脉___肱动脉___。
3.成人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mmol/L~g/L,女性mmol/L~g/L。正常人红细胞计数:成年男性3.5-5.5*/L(4.0~5.5)×/L,女性3.5-4.5*/L(3.5~5.0)×/L,新生儿3.5-5.0*/L(6.0~7.0)×/L。
4.周围血白细胞正常值,成人-*/L(4~l0)×/L,新生儿(15~20)×/L。
5.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
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的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见于血友病、应用抗凝药、严重肝脏疾病、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7.尿量增多且比重增高的原因为糖尿病,尿量增多而比重减低的病理性原因有中枢性尿崩尿崩症、慢性肾衰竭等。
8.细胞管型可分为红细胞胞管型、白细胞胞管型、红细胞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
9.正常粪便由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盐、水等组成。
10.正常脑脊液中主要为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和白单核细胞,无红细胞,葡萄糖含量为血糖的60%。
11.肾小球功能检查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和血清尿素氮测定。
12.肝硬化病人,血清白蛋白降低,γ球蛋白降低增加。急性肝炎早期即升高的酶是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3.血清蛋白正常值,总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为1.5-2.5:1。
14.正常参考值:血钠为-mmol/L,血清总钙为2.25~2.58mmol/L,血氯为95~mmol/L。
15.急性心肌梗塞时血清CK显著升高,一般在2-4l2—24h达高峰,72—4天后降至正常水平,其升高幅度比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都大。
16.在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中,表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有HBeAg、HBV-DNA、HbcAg、抗-HBc-IgM。
17.肿瘤标志物包包括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标志物、酶类肿瘤标志物三类。
18.采集的标本必须注明姓名、性别、年龄、采集时间、样品名称临床诊断、检验项目等。
三、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不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A.急性心肌梗死B.慢性肾炎尿毒症C.百日咳D.伤寒E.急性溶血
2.重度贫血的血红蛋白含量为()
A.<90g/LB.<70g/LC.<60g/LD.<50g/LE.<40g/L
3.引起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是()
A.脱水血液浓缩B.严重的心肺疾患C.严重的组织损伤D.急性大出血E.以上均是
4.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提示()
A.机体反应性良好B.机体反应性差C.预后良好D.预后不好E.正常现象
5.急性化脓菌感染时,如白细胞部数明显增多,并伴有明显核左移,说明()
A.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良好B.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较差
C.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良好D.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
E.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极差
6.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病毒性感染B.寄生虫感染C.化脓菌感染D.血清病E.放射病
7.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
A.伤寒B.化脓性感染C.系统性红斑狼疮D.脾功能亢进E.病毒感染
8.周围血液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
A.结核病B.伤寒C.严重细菌感染D.寄生虫病E.风湿热
9.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原因很多,其中哪项不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病毒感染C.脾功能亢进D.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E.急性溶血
10.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的正常参考值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
A.(3.5-5.0)×、-g/L、4-10×
B.(4.0-5.0)×、-g/L、4-10×
C.(4.0-5.0)×、-g/L、4-10×
D.(4.0-5.5)×、-g/L、4-10×
E.(4.0-5.5)×、-g/L、4-10×
11.在周围血白细胞的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嗜碱性、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哪一种组合是正常值()
A.51%~75%、0.5%~5%、0%~1%、20%~40%、3%~8%
B.40%~60%、2%~8%、1%~3%、20%~50%、5%~10%
C.60%~80%、1%~4%、3%~5%、10%~20%、3%~8%
D.51%~75%、0.5%~5%、0%~1%、10%~30%、10~20%
E.51%~75%、0.5~5%、5%~50%、20%~40%、3%~8%
12.下列关于以血红蛋白标准判断贫血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成年男性Hb<g/LB.成年女性Hb<g/LC.成年男性Hb<g/LD.成年女性Hb<g/LE.成年男性Hb<g/L
13.以下不符合有关缺铁性贫血血涂片叙述的是()
A.以小红细胞为主B.红细胞大小不均C.有核红细胞多见D.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E.可出现环形红细胞
14.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急性失血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15.尿细菌培养时,下列操作哪项是不正确的()
A.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B.最好留取中段尿C.外阴部消毒后留取标本D.最好留取晨尿E.标本放置数小时后方可送检
16.急性尿道炎时,尿沉渣镜检可见()
A.白细胞1~3个/HPB.大量红细胞C.肾细胞2~4个/HPD.扁平上皮细胞(++)E.大量扁平上皮细胞并伴随较多的白细胞
17.尿内出现白细胞管型时见于()
A.急性膀胱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急性肾孟肾炎D.尿道炎E.以上都对
18.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通常为()
A.0~mlB.0~0mlC.0~mlD.~0mlE.以上均不对
19.多尿、少尿及无尿的标准分别为(ml/24h)()
A.0ml、ml、17mlB.ml、ml、mlC.ml、0ml、mlD.ml、ml、无尿E.ml、ml、50ml
20.镜下血尿的诊断标准,应为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大于多少只红细胞()
A.5只B.4只C.10只D.3只E.满视野
21.镜下脓尿的论断标准指()
A.WBC>5个/高倍视野B.WBC>20个/高倍视野C.WBC>个/高倍视野D.WBC>10个/高倍视野E.WBC>50个/高倍视野
22.尿常规检查中见大量白细胞及白细胞管型,支持下列哪项疾病的诊断()
A.急性肾小球肾炎B.肾盂肾炎C.肾病综合征D.尿道感染E.急性膀胱炎
23.肉眼血尿是指()
A.尿蛋白定量mg/24hB.新鲜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C.尿中含血量达1ml/L时,外观呈洗肉水样D.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0个E.新鲜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
24.管型尿是指()
A.尿蛋白定量mg/24hB.新鲜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C.尿中含血量达1ml/L时,外观呈洗肉水样D.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0个E.新鲜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
25.尿液中出现何种管型多提示早期肾小球病变可能()
A.红细胞管型B.白细胞管型C.宽幅管型D.蜡样管型E.透明管型
26.正常人尿液中所含的微量蛋白质是以()
A.白蛋白为主B.IgG为主C.β2-微球蛋白为主D.T-H蛋白为主E.转铁蛋白为主
27.新鲜尿标本具有强烈的氨味,可能是()
A.慢性肾盂肾炎B.尿道炎C.慢性膀胱炎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肾结石
28.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B.脂肪管型C.颗粒管型D.白细胞管型E.腊样管型
29.正常人尿比重为()
A.1.B.1.~1.C.1.D.1.E.1.~1.
30.血红蛋白尿易见于()
A.血友病B.膀胱炎C.肾盂肾炎D.蚕豆病E.缺铁性贫血
31.尿液碱度增高见于()
A.糖尿病B.膀胱炎C.白血病D.痛风E.服用氯化铵
32.诊断泌尿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项目是()
A.内生肌酐清除率B.血尿素氮C.尿浓缩稀释试验D.血清肌酐E.尿常规检查
33.采集粪便查寄生虫虫卵应采集粪便的()
A.脓血部分B.黏液部分C.边缘部分D.不同部分E.中间部分
34.脓血便常见于()
A.阿米巴痢疾B.细菌性痢疾C.溃疡性结肠炎D.直肠癌E.以上都对
35.霍乱病人的粪便特点呈()
A.鲜血便B.稀汁样便C.米泔样便D.胨状便E.柏油样便
36.暗红色稀果酱样粪便见于()
A.伪膜性肠炎B.过敏性肠炎C.细菌性痢疾D.阿米巴痢疾E.急性肠炎
37.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导致黑便()
A.上消化道出血B.下消化道出血C.进食某些食物如鸡鸭血D.服用含有铋剂.铁剂的药品E.以上均不正确
38.鲜血便一般不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胃癌早期B.肛裂C.痔疮D.直肠癌E.以上均不正确
39.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常见于()
A.钩虫病B.细菌性痢疾C.流行性出血热D.胃癌E.消化性溃疡
40.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大便性状为()
A.米泔水样便B.柏油样便C.脓血便D.鲜血便E.果酱样便
41.通常血小板数在多少以下,患者即有出血症状()
A.×/LB.80×/LC.60×/LD.50×/LE.30×/L
42.检查外源性凝血功能的试验是()
A.BTB.CTC.PTD.APTTE.CRT
43.血清钠增高可见于()
A.大面积烧伤B.胃肠减压C.大量放腹水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E.酮症酸中毒
44.血清钾增高可见于()
A.严重腹泻B.代谢性碱中毒C.急性肾功能衰竭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E.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45.痰的颜色为黄色脓性痰,最可能的疾病是()
A.肺结核B.慢性支气管炎C.肺吸虫病D.肺癌E.支气管扩张
46.粉红色泡沫样痰为哪种疾病特征()
A.肺脓肿B.急性肺水肿C.早期肺结核D.支气管扩张E.肺吸虫病
47.血清胆固醇升高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
A.急性肝坏死B.动脉硬化C.糖尿病D.肾病综合症E.高脂血症
48.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情况关系最密切()
A.胆固醇升高B.α-脂蛋白升高C.甘油三酯升高D.血清铜升高E.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49.血清铁明显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肝炎B.巨幼细胞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铅中毒
50.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实验室检查血清铁,其结果为()
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B.血清铁升高,总铁结合力降低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D.血清铁正常,总铁结合力降低E.血清铁正常,总铁结合力升高
51.溶血性黄疸时,尿二胆表现为()
A.尿胆原(+)尿胆红素(+)B.尿胆原(+)尿胆红素(-)C.尿胆原(-)尿胆红素(-)D.尿胆原(-)尿胆红素(+)E.以上均不正确
52.反应肝癌最敏感的指标是()
A.丙氨酸氨酶(ALT)B.甲胎蛋白(AFP)C.碱性磷酸酶(ALP)D.门冬氨酸转氨酶(AST)E.乳酸脱氢酶
53.传染性最强的是()
A.HBsAg+、HBeAg+、Anti-HBe-、Anti-HBc+、Anti-HBs-
B.HBsAg+、HBeAg-、Anti-HBe-、Anti-HBc+、Anti-HBs-
C.HBsAg+、HBeAg-、Anti-HBe+、Anti-HBc+、Anti-HBs-
D.HBsAg-、HBeAg-、Anti-HBe-、Anti-HBc+、Anti-HBs-
E.HBsAg-、HBeAg-、Anti-HBe+、Anti-HBc+、Anti-HBs-
54.溶血性黄疸时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血中游离胆红素增加B.粪胆红素原增加C.尿胆红素原增加D.尿中出现胆红素E.粪便颜色加深
55.血中哪一种胆红素增加会在尿中出现胆红素()
A.未结合胆红素B.结合胆红素C.肝前胆红素D.间接胆红素E.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
56.粪便外观呈白陶土色,主要见于()
A.消化道溃疡B.阻塞性黄疸C.胃癌D.服用铁剂、炭粉E.肠道寄生虫感染
57.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多最主要见于()
A.肝硬化B.急性肝炎C.慢性胃炎D.肾病综合征E.急性胆囊炎
58.正常人A/G比值为()
A.1~1.3:1B.1~1.5:1C.1.5~2.0:1D.1.5~2.5:1E.1.8~2.0:1
59.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值是()
A.1.0~1.5μmmol/LB.3.4~17.1μmmol/LC.1.7~2.1μmmol/LD.2.0~2.5μmmol/LE.2.1~17.1μmmol/L
60.酒精性肝病,哪种酶升高最明显()
A.ALTB.ASTC.ALPD.LDHE.MAO
61.急性病毒性肝炎首选检测的酶为()
A.ALTB.ASTC.ALPD.LDHE.MAO
62.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最常见于()
A.溶血性黄疸B.肝细胞性黄疸C.胆汁淤积性性黄疸D.急性肝炎E.慢性肝炎
63.HBsAg(+),HBeAg(+),说明此病人()
A.无传染性B.具有免疫力C.病情比较稳定D.乙型肝炎恢复期E.具有传染性
64.下列哪项情况说明乙肝患者病情已恢复()
A.HBsAg(+)B.抗-HBs(+)C.HBeAg(+)D.抗-HBe(+)E.抗-HBc(+)
65.能较早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是()
A.内生肌酐清除率B.血尿素氮C.血肌酐D.尿液浓缩-稀释功能E.酚红排泄试验
66.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混浊见于()
A.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B.流行性乙型脑炎C.病毒性脑膜炎D.化脓性脑膜炎E.结核性脑膜炎
67.脑脊液中葡萄糖显著减少最常见于()
A.化脓性脑膜炎B.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病毒性脑膜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E.结核性脑膜炎
68.符合渗出液的是()
A.淡黄色透明B.比重小于1.C.放置后自凝D.粘蛋白定性试验(—)E.细胞数低于×/L
69.腹腔内渗出液常见于()
A.肾病综合征B.肝硬化C.重度营养不良D.肝癌E.慢性心力衰竭
70.胸腔积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的疾病是()
A.结核性胸膜炎B.化脓性胸膜炎C.癌性胸腔积液D.心力衰竭E.肝硬化
71.脑脊液采集的第一管用作下列哪项检查()
A.细菌培养B.化学分析C.免疫学检查D.一般性状检查E.显微镜检查
72.心肌梗塞时不升高的酶是()
A.谷草转氨酶B.碱性磷酸酶C.乳酸脱氢酶D.肌酸激酶E.肌酸激酶同工酶
73.对心肌缺血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诊断最灵敏的指标是()
A.ASTB.LDHC.ALTD.PHE.CK
74.患者女性,34岁,发热三天,血液检查结果:红细胞4.2×/L,血红蛋白g/L,白细胞×/L,中性粒细胞杆状核7%,分叶核82%,淋巴细胞11%,血小板×/L。检查结果提示()
A.化脓菌感染B.结核病C.贫血D.白血病E.病毒感染
75.患者男性,52岁,4年前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近1年来渐感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慌.气急。血液检查:红细胞l.5×/L,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3.2×/L,血小板65×/L,网织红细胞1.0%,MCVfl,MCH37pg,MCHC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巨幼细胞贫血C.缺铁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脾功能亢进
76.患者女性,45岁,尿常规检查结果:淡黄色,透明,比重1.,蛋白(++);尿沉渣检:扁平上皮细胞++,红细胞5个/Hp,颗粒管型0~4个/Hp。根据检查结果,首先考虑()
A.正常结果B.膀胱炎C.慢性肾炎D.尿路结石E.肾结核
77.某患者尿检验结果:尿糖(++),血糖4.Ommol/L,可初步判断为()
A.急性心肌梗死B.家族性糖尿C.嗜铬细胞瘤D.胰腺癌E.肝硬化
78.某患者尿蛋白定性(++++),定量检查6.5g/24h,以白蛋白为主,应考虑()
A.肾病综合征B.急性肾炎C.急进性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E.狼疮性肾炎
79.某病人,血清转氨酶测定:ALTlU/L,ASTU/L,应首先考虑()
A.原发性肝癌B.酒精性肝病C.慢性胆囊炎D.慢性肝炎活动期E.急性病毒性肝炎
80.慢性肾炎患者检测结果:Ccr为39mL/min.Cr为μmol/L.BUN为10mmol/L,肾功能状态为()
A.肾功能正常B.肾功能衰竭代偿期C.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D.尿毒症前期E.尿毒症期
81.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表现为()
A.脑脊液中细胞数常达数千×/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B.细胞数〈×/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
C.细胞数轻度增加,多为数十×/L,以淋巴细胞为主
D.细胞数可正常
E.细胞数多为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
82.肾衰竭代偿期可见()
A.血肌酐(Scr)88.4~.8mol/L;B.Scrmol/L;C.Scrmol/L;D.Scrmol/L;E.Scr~mol/L。
83.原发性肝癌的标志物为()
A.AFPB.SCCC.NSED.PAPE.RF
84.胰腺癌的标志物为()
A.AFPB.CEAC.NSED.PAPE.RF
四、简答题
1.简述临床上贫血的程度如何划分。
2.简述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3.简述少尿可见于哪些病理情况?
4.简述尿沉渣镜检可见哪些病理性细胞,各有何临床意义?
5.简述尿液内的细胞管型有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
6.简述多尿的原因。
7.简述血尿素氮增高有何临床意义?
8.简述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9.简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10.简述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1.简述甲胎蛋白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12.简述血清钙降低的临床意义。
13.简述血清氯化物增高的临床意义。
14.试述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病理意义。
1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何临床意义?
16.试述病理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
17.试述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18.怀疑为原发性肝癌,应做哪些检查?分析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19.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20.试述粪便颜色及性状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21.试述血清钾升高的临床意义。
2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点。
23.试述化脓性、结核性及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的鉴别要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及晚幼、中幼、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5%。
2.核右移:指周围血中5叶或更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3%。
3.蛋白尿:指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mg/24h尿。
4.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ml称为多尿。
5.镜下血尿:尿液外观无明显变化,尿沉渣镜检,红细胞超过3个/HP。
6.颗粒管型:由大小不等颗粒聚集于透明管型基质中形成,颗粒占管型体积的
1/3以上。
7.内生肌酐清除率:单位时间内,肾脏将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
8.肉眼血尿:每升尿液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
9.甲胎蛋白:是胎儿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该蛋白在体内很快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变时,又重新恢复合成该蛋白的能力。
10.漏出液:是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增高或淋巴管阻塞形成的积液。
11.渗出液: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12.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13.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14.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产生蛋白尿,尿中既有中、小分子蛋白,也可见大分子蛋白,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和肾小管疾病的后期,以及全身性疾病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
15.A/G倒置:根据清蛋白与球胆白的量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胆白的比值(A/G),正常时1.2-1.5,A/G倒置可以是清蛋白降低亦可见于球胆白升高引起。
16.血清结合胆红素: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即为结合胆红素。(CB)。
17.总铁结合力:凡能与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
18.胆酶分离: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四、简答题
1.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低限至90g/L;中度,90g/L~60g/L;重度,60g/L~30g/L;极重度,低于30g/L。
2.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有:感染,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3.肾前性:见于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等;肾性:见于急性肾炎、肾小管坏死、肾衰竭等;肾后性:见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4.红细胞超过3个/HP,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等;白细胞大量出现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上皮细胞大量出现,见于泌尿系感染、损伤、肿瘤等。
5.上皮细胞管型:见于肾小管损伤、肾移植手术后发生排异反应;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6.暂时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应用利尿剂、静脉输液过多等。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多尿期及精神性多尿等。
7.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如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等;肾血流量减少,如严重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8.血清清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①清蛋白合成减少,肝细胞损害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②清蛋白合成原料不足,营养不良如蛋白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③白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④消耗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恶性肿瘤;⑤稀释性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9.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的临床意义:①肝细胞损害,见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肝硬化等,以病毒性肝炎诊断价值最大。②心肌细胞损害,以AST升高为主,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③其他细胞损害,见于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等。
10.①适应证:脑膜刺激症状,疑有颅内出血,疑有脑膜白血病,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②禁忌证:颅内压显著增高,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
11.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亦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孕妇等。
12.血清钙降低的临床意义:①钙或维生素D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如长期低钙饮食、腹泻、胆汁淤积性黄疸、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②成骨作用增强,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骨转移等;③其他,肾衰竭、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13.血清氯化物增高的临床意义:①摄入过多,如高盐饮食、静脉输入大量氯化钠等;②排泄减少,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尿路梗阻、心力衰竭等;③呼吸性碱中毒。
14.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①急性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为其最常见的原因;②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等;③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④急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急性铅中毒等;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1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②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
16.①肾小球性蛋白尿:为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损伤及肾移植术后。③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糖尿病型肾病综合征等。④溢出性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挤压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病及浆细胞病等。⑤组织性蛋白尿:炎症或药物刺激肾小管分泌蛋白质增多或肾组织被破坏引起的蛋白尿。⑥假性蛋白尿:由于尿内混有血、脓、粘液、阴道分泌物等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17.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成人内生肌酐清除率浆至50ml∕L时血清尿素氮、肌酐仍在正常范围,故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的敏感指标。②评估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内生肌酐清除率70ml~51ml/min为轻度损害;50ml~31ml/min为中度损害;﹤30ml/min为重度损害。③指导治疗: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40ml/min,应限制蛋白质摄入;﹤30ml/min噻嗪类利尿剂治疗常无效;﹤10ml/min应结合临床进行透析治疗。
18.怀疑为原发性肝癌,应做血清蛋白测定及血清蛋白电泳,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学等肝功能检查,还应加查肝癌肿瘤标志物、血脂、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查。其结果分析如下:①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正常或降低,球蛋白可升高,A/G倒置;蛋白电泳表现为白蛋白及α1、α2、β球蛋白减少,γ球蛋白增加。②STB、UCB及CB轻升高或正常。尿胆原可阳性或减少或缺如,尿胆红素阳性或阴性。③转氨酶(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MAO活性增加,LDH及ALP中度或明显升高,GGT显著升高,血清胆碱酯酶活性降低。④AFP常>μg/L,α-L-岩藻糖苷酶(AFU)及CAl25水平可明显升高。⑤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可能降低,空腹血糖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HBsAg阳性等。
19.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①HBsAg本身不具传染性,但因常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同时存在,故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HbsAg携带者。②抗-HBs是保护性抗体,有抗感染力。③HBs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提示HBV在体内复制,传染性较强;HBeAg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重,且易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HBeAg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停止复制。④抗-HBe阳性,表示大部分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小。⑤HBcAg一般情况下在血清中不易检测到游离态。HBcAg阳性,表示血清中HBV较多,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⑥抗-HBc对机体无保护作用,是HBV在体内持续复制的标志,提示该血液有传染性。
20.①稀糊状或水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急性胃肠炎;②米泔样便:为大量白色淘米水样,见于霍乱、副霍乱;③粘液便:粘液增多常见于各种肠炎、痢疾等;④脓性及脓血便: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或直肠癌等,阿米巴痢疾呈暗红色果酱样,细菌性痢疾以粘液及脓为主;⑤鲜血便:常见于痔疮、直肠息肉、直肠癌及肛裂等;⑥柏油样便: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⑦白陶土样便: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⑧细条状便多见于直肠癌。
21.血清钾升高的临床意义:①摄入过多,如高钾饮食、输入大量库存血、静脉输注大量钾盐等;②排出减少,如急性肾衰竭,长期使用潴钾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③细胞内钾外移,如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急性酸中毒或组织缺氧、家族性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等。
2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见下表: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检查项目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
炎症、肿瘤或化学刺激等
外观
淡黄
不定,可为黄色、血性、脓性、乳糜样
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
比重
<1.
>1.
凝固
不凝
常凝固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25g/L
>30g/L
葡萄糖定量
>3.3mmol/L
可变化,常<3.3mmol/L
细胞计数
<×/L
>×/L
细胞分类
以淋巴细胞、间皮细胞为主
根据病因不同,分别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为主,肿瘤可找到肿瘤细胞
细菌学检查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
LDH
<U/L
>U/L
23.化脓性、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的鉴别见下表: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外观
乳白色、混浊
毛玻璃样混浊
透明
凝固
凝块
形成薄膜
(-)
细胞数(×/L)
>
<
轻度增加
主要细胞
中性粒细胞
早期为中性粒细胞,中晚期为淋巴细胞
早期为中性粒细胞,晚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质
明显增高
中度增高
轻度增高
糖
明显降低
中度降低
正常
氯化物
中度降低
明显降低
正常
爱燕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