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转归一般分为这几种:彻底治愈(根治)、临床治愈(完全缓解)、好转(部分缓解)、稳定(无效)及加重(恶化)等。对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其中能达到彻底治愈(根治)的比例只占少数,而大部分肾病经治疗后的转归是临床治愈、好转与稳定,另外只有一小部分肾病的转归是加重或病情恶化。也就是说,大多数慢性肾脏病是无法彻底治愈(根治)的。
然而,面对这么多无法彻底治愈的肾病,咱们肾友正确的做法到底应该如何?一定要追求肾病指标的全都转阴吗?其实,对于咱们肾病患者来说,我们必须弄清楚的一点是:
肾病经治疗后某一阶段的指标完全转阴并不意味彻底治愈,而指标不能转阴也不意味着必然导致肾衰与尿毒症。
通俗地讲:就好比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工作以后不一定真的就混的好,道理是一样的。
对于具体肾病患者来说,每个人的病情都不一样:疾病诊断名称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同一疾病的阶段不同、同一阶段疾病的指标也不同。所以说,对治疗后指标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肾为先这样说,或许咱们肾病朋友还不十分明白,还是举例说明吧!
1.狼疮性肾炎
比如一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狼疮性肾炎(LN)患者,起病时病理诊断为“Ⅳ型狼疮,狼疮活动期”,患者的血肌酐明显升高,并大量蛋白尿及血浆白蛋白低下,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的肾功能完全正常,尿蛋白下降,狼疮活动性指标都已控制,但是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还有1.0克左右。虽然患者的尿蛋白没有转阴,但是已经达到治疗目的。此时患者的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量已经不小,如为了追求尿蛋白的转阴,或许可以再加强某些药物的使用,然而,相对于冒加用其它药物带来毒副作用的风险,而追求的那点益处并不值得。
2.IgA肾病
再比如一位IgA肾病(IgAN)患者,经正规治疗后,我们已经把患者的24小时蛋白定量控制到0.5克以下,血压控制也已达标,血肌酐完全恢复正常。此时就不应该继续追求尿蛋白指标完全转阴。IgA肾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成这样,已经达到治疗目标,因为该患者以后发生肾衰的风险已相当小了,如若再进一步追求尿蛋白的转阴,使用更多药物,对这个患者来说,获益有多少并不明确,然而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却不容小觑,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微小病变肾病或膜性肾病
再再比如一位微小病变肾病(MCD)或膜性肾病(MN)患者,对于激素敏感者来说,激素一使用,或许病情很快就能获得完全缓解(临床治愈),尿蛋白指标转阴。可是激素一减量,用不了多久,或许阴转的尿蛋白又升高了。如果拿IgA肾病的尿蛋白还有0.5克/天与那位微小病变肾病用激素后尿蛋白指标很快转阴者相比,IgA肾病患者的心里很可能会受伤,也许会这样想“为啥别人没血尿也没有蛋白尿,可自己却还留着几个红细胞和尿蛋白的尾巴?”,于是出现各种纠结与不安,是不是医生对自己治疗太保守了?是医生不负责吗?是否自己很快就要肾衰了?等等。
通过肾为先对如上几种常见肾脏疾病的打比方与分析,肾友们或许能理解。其实,在人生的舞台上,笑到最后必然是那些综合能力与素质是最好的。在肾病治疗与康复道路上也是如此,综合因素共同决定肾病是否常复发或进展为尿毒症或是否长时间发展为尿毒症。而这些综合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几次的尿蛋白转阴或几次的尿蛋白+号并不能代表所有问题都被解决或病情又加重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药物能让“指标”好转,我们却并不都强烈推荐使用,因为它的毒副作用很可能盖过了它用在患者身上产生的益处,也就是说如果算算“疗效收益比”后并不划算,则不应该继续增加这样的药物。
肾为先最后想说的是,就好比读书学习一样,平时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最后就混得好!肾病也是一样一样的,肾脏疾病经治疗后不必强调所有指标都好,肾病不复发及长时间或永远不“毒”反而比一时的“临床治愈”要好!
朋友能明白吗?
猜你喜欢下面的文章(点击标题进入阅读)1,只需6个字就能治愈此肾病,很多肾友并不重视这一好方法!2,就是这些原因,导致肾病在治疗中又复发或很快肾衰!3,治疗肾病绝对不能触碰的两条“底线”,每位肾友都必须谨记!4,最贵治肾病降蛋白好药,是治疗这几种"顽固性蛋白尿"特效药?5,这5种肾病不用治疗也能痊愈,或许"我"就是,但还需做好这4件事!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