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吗替麦考酚酯(MMF)是麦考酚酸(MPA)的前体物质,是MPA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国外商品名为骁悉,国内叫赛可平等其它名称。它是微生物代谢类高效免疫抑制剂。体内效能成分为MPA,MPA是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
2.吗替麦考酚酯的体内吸收:
口服后迅速吸收并代谢为活性成分MPA;
平均口服生物利用度为静脉注射的94%;
吸收不受食物影响,但最大浓度将降低40%;
由于肝肠循环的作用,服药后6-12小时出现第二次吸收高峰。
3.吗替麦考酚酯的代谢及排泄:
MPA主要通过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代谢成葡萄糖苷(MPAG);
极少量(1%)的MPA由尿液排出;
多数代谢产物(87%)以MPAG形式由尿液排出。
4.作用机制:吗替麦考酚酯(MMF)的体内代谢物吗替麦考酚酸(MPA),可选择性的与嘌呤从头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次黄嘌呤核苷酸(IMPDH)结合。IMPDH是denovo嘌呤合成途径的一种关键酶,由于MPA阻断了鸟嘌呤denovo合成途径,耗竭细胞内鸟嘌呤核苷三磷酸(GTP),从而抑制细胞DNA合成,使细胞分裂周期停留在G1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生。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的增殖主要依赖嘌呤的从头(denovo)合成途径,而缺乏替代途径(salvagepathway),因此MPA对淋巴细胞具有高度选择作用,即MMF可以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所介导的免疫反应。此外,MMF能独特地抑制细胞粘附分子的合成,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阻止炎症细胞在局部聚集。体外细胞培养发现,MPA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另外,MPA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发生具有强有力的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能力。MPA的这一机制被认为是MMF治疗血管炎的重要理论依据。目前MMF不仅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的治疗,且在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等领域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在免疫性肾小球肾炎中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5.服用吗替麦考酚酯的剂量和血药浓度:
(1)诱导缓解:
成人推荐MMF起始应用剂量为1.0-2.0g/d,每天分两次空腹服用。
激素起始剂量一般为1.0mg/kg/d,与MMF联用,逐步减量至20mg/d。
诱导治疗期一般为6个月。
(2)维持治疗:
MMF维持剂量一般在0.75-1.0g/d之间,而此时激素维持剂量一般不超过10mg/d。维持治疗期一般不少于2年或更长时间。
儿童用量:MMF常用剂量为15-30mg/kg/d
(3)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血药浓度控制:
建议对患者进行MPA血药浓度检测,其浓度与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成正相关。医院肾脏病研究中心推荐内科患者的血药浓度控制在30-40mgh/L,过高的血药浓(40mgh/L)有诱发感染的可能。
吗替麦考酚酯的体内代谢存在肝肠循环,其代谢产物MPAG依赖于肾脏排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MPAG不能及时排出,MPAG进入小肠中再次转化成免疫活性产物MPA,导致MPA的浓度高于一般健康人群。因此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吗替麦考酚酯需要减少剂量,以免MPA浓度过高,诱发不良反应,推荐起始剂量控制在1g/d左右。
6.吗替麦考酚酯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1)胃肠道反应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MMF减量可以明显减轻胃肠道反应,之后可以逐渐恢复到原剂量。较重反应需要对症治疗,比如服用胃肠动力药改善腹胀,服用蒙脱石散等改善腹泻。严重的不良反应(出血等)或者对症治疗无效的,可以考虑更换其他免疫抑制剂。
(2)感染
服药前3个月时感染高发期,可以联用磺胺甲恶唑(SMZ),能有效降低重症肺部感染(卡氏肺囊虫病)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可能导致各类感染如:细菌感染(肺炎、淋巴结炎、丹毒);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真菌感染(念珠菌、曲菌)。一般的感染症状,MMF减量服用,并且针对性的采用抗生素、抗病毒、抗真菌药品进行治疗。如感染难以控制,则需要停用MMF。
(3)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低色素贫血。其中以白细胞减少和贫血最多见。
白细胞/mm3时需要减少MMF剂量,待恢复后可考虑恢复原剂量;如/mm3则需要停药。严重的贫血症状需要及时停药。此外可采用升白胺,利血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因子等对症治疗。
7.权威指南
《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IGO)
《狼疮肾炎筛查、治疗、管理指南》---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成人和儿童狼疮性肾炎管理的推荐意见》---欧洲抗风湿联盟/欧洲肾脏协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协(EULAR/ERA-EDTA)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参考文献
[1]胡伟新,黎磊石等.霉酚酸酯治疗免疫性肾小球疾病[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9(3):-.
[2]刘志红,黎磊石等.IgA肾病的分型治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2):43-44.
[3]赵明辉,陈香美等.霉酚酸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81(9):-.
[4]陈香美,陈仆,蔡广研等.麦考酚酸酯治疗IgA肾病的随访对照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82(12):-.
机头有帮助就点赞吧!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